以生产者为本 提升产品质量
发布:2016/01/25 16:31:19,浏览:1526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产品质量所涉及的问题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责任心的问题。产品的质量反映的是人的质量,人的质量是一切产品质量的基础。因此,德国政府抓质量是从未来劳动力着眼的,并且健全教育的双元制。高技能和专业的员工是德国劳动力市场的关键特征,这一特征在未来也会继续保持,“德国制造”于是有了坚实的质量基础。日本企业质量管理也有两个重要理念:一是通过制造产品进行人才制造。二是提升质量必须发动和集合全体员工的智慧。

世界著名质量专家戴明对质量管理有一句名言:“质量无须惊人之举”。最能体现这句话内涵的就是他的“管理十四要点”。其核心要义是如果没有员工对质量的内在追求,一切都会落空。戴明极力倡导:要改变领导方式,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解决员工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要排除员工的焦虑,建立解决问题的制度,营造鼓励争议的氛围,培养对领导者的信心;要撤除那些驱使工作人员提高生产力的标语口号,管理者需要扎扎实实地去解决问题,放弃华而不实,是质量工作的起点;要废除员工的定额标准,废除管理人员的数值目标,多数“数字化管理”实际上是掩饰管理者无知的手段,结果往往会引发焦虑与恐惧;要消除那些阻碍工人以工作为荣、以技术为荣的障碍,领导对员工的尊重、信任、重视等精神因素,有的时候甚至比金钱更有意义;要鼓励自我教育与提高,企业应该制造员工追求知识、自我改进的气氛,提供促进员工提高自己的内在动力。戴明的“十四要点”是美国工业转型的基石,也是日本高层管理者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不懈努力的方向。

建设质量强国必须学习借鉴世界发达国家质量提升的经验和做法,把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中国化。中国质量的提高,最长远的措施也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最根本的落脚点也在于促进企业管理者对生产者尊重和关爱。作为质量监管部门一方面要改变“工具化”的质量提升状态,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国家层面以人为本抓质量,学习借鉴质量发达国家的做法。一是要加强从中小学到大学国家教育对技能培训的重视,技术工人和专家学者有一个合理的教育比例,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文艺特长的培养,更多的要与一线生产岗位相结合,学校要成为高素质劳动者输送的主渠道;二是国家要制定扶持政策,鼓励QC小组等群众性质量组织蓬勃发展,对成果转化给予支持和奖励,以QC小组成果为基础来评定企业的创新能力,将这种能力作为名牌评定、金融贷款的重要参数;三是企业管理者要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习、消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结合企业实际创造出具有特色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注重员工技能培训,吸纳员工质量改进的合理化建议,激发一线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掌握标准和参与修订标准,真正通过提高劳动者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来实现质量振兴。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899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