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中国制造2025》规划把质量喻为生命线,突出强调质量对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性,让人眼前一亮。
质量是制造业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既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表征;既是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提升质量是中国发展之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关乎民生民心,关乎国家形象,关乎国际合作。”这一表述从更高的层次对质量的重要性进行了定性。
事实上,也正是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我国经济才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我们看到,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质量环境不断改善,许多工业消费品、机电设备和原材料产品的质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高铁、核电等领域质量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制造在质量的支撑下畅销全球。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质量作为中国制造的生命线,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其活力尚未完全释放出来。一方面,我国在一些关键材料、零部件和核心系统上,质量和可靠性不是太高,长期依赖于进口。而要改变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状况,必须从质量入手;另一方面,伴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人们对质量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在生活性消费领域,数量消费正向质量消费过渡,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必须从质量入手。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质量好,会起到增幅器的作用,有助于放大需求、扩大市场;质量不好,则起到阻滞器的作用,压制或转移需求,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国际声誉。所以,中国经济要想再创奇迹、再创辉煌,就必须着力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把质量生命线的活力释放出来。到底应该怎样释放?简言之,可以归结为“放、管、治”这三个字:“放”是简政放权,就是政府要创新思维,为创新开辟更大空间,进一步点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同时推动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管”是加强监管,就是通过监督抽查和专项整治,建立有效的质量风险防控和查处机制,让质量不仅可管可控,而且实现高效管控;“治”是社会共治,使用可靠安全的优质资源,推动质量提升、打击不良行为,不是某个人、某个企业或某个群体的事,而是全社会应共同参与的事。因此,政府考核、媒体引导、社会监督,缺一不可。
关于具体的质量提升工作,《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夯实质量发展基础、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等几个方面的任务。现在,目标已明,任务已定,接下来就要看所有质量工作相关者怎样行动了。
态度决定成败。既然质量如生命,那么我们就没有别的选择,唯有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呵护质量,把质量捧在手心里,就像把生命捧在手心里。我们相信,只要人人都把质量当作生命,为生命负责,为生命而战,质量就一定能够释放出强大的活力,推动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推动经济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胡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