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奢侈品、工艺品能够传承,都来源于细节上对工匠精神的极度追求。 前两天参加一个家具行业的会议,会上讨论非常热烈,业内人士承认有工匠精神存在。一个最明显的案例就是,木匠出身的领导带领的家具企业,产品质量普遍好一些。 但是,在座的人都承认,现在的工匠精神在削弱,如果对这种情况听之任之,再过两年,工匠精神有可能就没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但有时候我们所倡导的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出入。 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够维持,是需要给工匠高价的。 我们都说瑞士手表好,瑞士手表是精密机械与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典范。当今瑞士制表界大师菲利普·杜佛就已做到极致。他曾说:“对我而言,做表必须这样,机芯、表盘、表壳甚至每一个螺丝和凹槽都必须是我用一双手亲自打磨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完美,哪怕它隐藏在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哪个角落。机器是做不出来这种感觉的。”从15岁到60岁,他一共做了165块表。 他还说:“我做的每一块手表,我都知道它们在哪里。所有买过我手表的人我都认识。每到圣诞节,他们会给我寄圣诞卡。我到日本的时候,人们会过来看我,和我一起待上10分钟,聊聊他们的表,这让我觉得很温暖。” 任何一种奢侈品、工艺品能够传承,都来源于细节上对工匠精神的极度追求,但我们不能忘记一件事,这些手表都很贵! 香港苏富比2012年珍贵名表春季拍卖会上,杜佛的一块粉红金双轮双置大小自鸣三问腕表以482万港元(含佣金)成交。大家认可杜佛的工艺和诚意,并且相信,百年之后“杜佛表”必然升值。反观中国沿海地区,曾经有不少耗尽一生心血精心制造红木家具的艺人。而现在这些艺人所剩无几,剩下的也面临被粗制滥造挤出市场的困境。 绝大多数消费者怀着赚便宜的心理,希望以“淘宝价”买到优质商品。对不起,在这种恶性竞争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出现工匠精神的,绝大多数未被认可的工匠会饿死。这种消费心理只能出现在骗子横行、假冒伪劣盛行的市场,反过来说,正因为假冒伪劣盛行,使工匠不可能大规模地出现。 有一些消费者会觉得委屈,我愿意出高价买工匠产品,但谁知道出了高价买的是地摊货,哭都没地方哭,我还不如直接砍个低价,起码不要当冤大头。 这就是恶性商业土壤。如果工匠注册了自己的商标,费十年工夫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结果两年之后仿造品烂了大街,工匠会吐血。 我喜欢瓷器,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出门在外偶遇一款被精心打造的创新瓷器,装饰的花朵叶片精美绝伦,于是我在商店花5000元买一个回家。第二年再去那个城市,发现地摊上全是同样的产品,500元就能买下,要仔细看,才会发现细节处精致度有所不同,但你无法对每个花瓶都进行同样的验证。 现在所谓的“苏州刺绣”可能是外地刚到苏州的人绣的,景德镇的“名家瓷器”很可能是三传的徒弟制造的。小野二郎90岁了还在亲力亲为捏寿司,杜佛从1989年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品牌,开始在钟表业崭露头角,所有的表全部由自己亲自制造,整个过程中仅有一位助手协助。 而在中国,家具行业、服装行业一些所谓的设计师拿着照相机四处拍,把别人的设计在裙边上、桌脚上稍微改一改就成为自己的设计,关键是,居然没有法律手段阻击这种无耻的行为,那中国的工匠干吗还要辛苦自己去设计啊。 除了给受到市场认可的工匠以高薪,法律严厉打击造假行为之外,还要有培育工匠的制度。 培育工匠的方式一定有两种,传统的学徒制和高效的、体面的职业技术培训。瑞士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做学徒,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是瑞士钟表业成功的一大法宝。在中国大部分人只有机会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应该大力发展专业职业教育,让爱做西点的人做西点,爱做旗袍的人做旗袍,爱做钟表的人做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