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韩联社报道引述三星某供应商的一位未具名管理人士称,该公司暂时停止了Galaxy Note 7智能手机的生产。此前,NOTE7手机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发生20起过热、燃烧事故。
8月24日,韩版NOTE7第一次出现充电时爆炸的情况。但并未影响中国地区NOTE7发售时间,9月2日在国行NOTE7发售后,三星以“国行NOTE7电池厂商不同”为由,第一批NOTE召回的10个国家中并不包含中国。随后在9月18日至10月2日期间,国行NOTE7接连出现6次爆炸事故。
三星NOTE7舆情时间线
8月24日,百度贴吧一位网友发帖称三星新款手机NOTE7在充电过程中发生了爆炸,并同时发布了若干张NOTE7爆炸后的照片。此时距离国行NOTE7上市尚有6天,三星后续宣布其在不包括中国的10个国家的手机需要召回,并称由于电池供货商不同,国行NOTE7不包含于召回行列。
9月18日,中国的一名使用者发帖称自己使用的NOTE7国行版也发生了爆炸。虽然发帖很快被删除。但是由于和三星此前的辩称出现了误差,国行NOTE7的用户普遍对此保持了高度关注。并且此前在美国等其他国家的NOTE7事故也造成了用户对于NOTE7安全性的顾虑,此次舆情高潮持续的时间较长。同时,18日国家质检总局约谈三星中国,最终三星召回了8月5日前生产的NOTE7手机,中国大陆地区有1858台手机受影响。
10月9日,国行版三星Note7第五次起火用户张思童从辽宁起程前往北京,并于下午到达工信部下属泰尔实验室。张思童表示,希望泰尔实验室能够检测自己起火的这部国行Note7。
10月10日,三星公司表示NOTE7暂停生产。
网站报道占比图
在此次舆情发展中,微博用户信息占比最高。手机作为当代日常生活的一种新式必需品,已经成为了大众生活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是大众对于质量安全的迫切需求。微博作为最能反映当下大众关注热点的平台,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当下大众的关注点。
在话题#三星Note7爆炸#和#三星Note7电池爆炸#中,阅读量分别高达800万和480万,而和NOTE7爆炸相关的微博话题共计11条。可以发现,在8月24日以来,三星公司的企业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10月2日,一份在线的网络调查显示,70%的用户表示不会再买三星产品。这不仅是NOTE7这一个单品销售的失败,从结果上看,这已经严重损害了三星后续其他手机品牌甚至其他电子产品的销售。
1.企业需要珍惜品牌形象,不可忽略质量问题
对于三星公司而言,其通过技术积累和市场积累出的设计经验应当足以支撑旗下产品的质量达标。从近期三星公司的其他手机产品,例如S系列的新品S7或是NOTE系列的前代产品NOTE5,在当年的诸多手机品牌中,多是质量较好,受到用户青睐的一线产品。
在NOTE7的爆炸事故之初,依然有相当数量的三星产品粉丝坚信此次事件仅仅是小概率的特殊事件,不具有普遍意义。虽然从事后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些用户的行为自然非常愚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三星公司以往的高质量积累出的口碑。这种口碑在此次舆情事件的发展中,最初是起到了抵御舆情冲击的效果的。但是随着接二连三的爆炸事故,这种品牌形象的崩塌,导致了“NOTE7千人试用团”这样的核心用户群体也出面批判三星公司的NOTE7的缺陷。而想要从这样的负面形象中走出,三星公司需要付出的是难以想象的时间成本。这也提醒了企业领导人,企业形象来之不易,塑造一个能够挣取品牌溢价的光辉形象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毁掉三星这样一个大型跨国公司的质量形象甚至只需要短短的47天。
2.集团诉讼制度亟待完善,维护用户权益
10月9日,国行版三星Note7第五次起火用户张思童来到北京申请手机检测。据信为不影响检测进度,张思童从原单位辞职等候检测结果。此衍生事件在网络上又一次引发了大众呼吁中国需要完善集团诉讼制度,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关于集团诉讼制度的完善,早在此先的宜家召回门事件中就有提及。
中国市场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市场,对于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公司来说,中国消费者是一群充满购买力的“大款”。但在遭遇不公对待时,中国消费者却又缺乏集团诉讼制度的支持,不能“凝聚”成一个整体发出自己的维权声音。这样的不利形势极易助长外国公司忽略中国消费者利益,一味攫取利润的蛮横气焰。
3.监管部门需要阻止跨国公司采取地域歧视的措施
跨国企业采取差异化措施,损害中国地区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对于质监部门提出了特殊的新要求。从现实出发,我们需要承认在客观上,我们的标准体系和成熟的欧美体系尚有一定的差距。在美国,三星发生了爆炸事故以后并没有太久就宣布10国召回,但唯独对于中国的类似事故表现强硬,拒绝在中国召回NOTE7。直到质检总局对三星中国进行约谈后,9月18日的召回中才包含了中国发售的部分NOTE7。而在10月10日,同样也是在质检总局约谈以后,三星中国发布了更彻底的召回公告。
虽然质检总局的行为让网民振奋,然而总局约谈并不是一种长久之计。中国在许多方面已经拥有了世界级的质量标准,但是在更多的领域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政府部门不仅要用强制手段让跨国公司尊重中国消费者,更需要争取在未来通过完善的制度让跨国公司在中国必须给予中国消费者应得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