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忽视“小质量”
发布:2017/11/24 17:12:42,浏览:1169

近日,质检总局推出“质量强国怎么建,我向总理说句话”网上征言活动。网友踊跃参与,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一位从事汽车产品质量工作的网友,从自身职业角度出发讲质量感悟,认为汽车产品每一个小小的零部件质量,都是事关顾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而抓质量提升就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只有抓好一个一个行业、一个一个产品的“小质量”,才能实现建设质量强国的大目标。这一观点颇具启发意义。

《老子》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强国建设,自然是一等一的国家大事,但要完成这样的大事,必须“作于细”,即从一件一件小事入手,由“小质量”成就“大质量”。大家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这个“细节”与老子所言的“细”内涵相同,既指事件的细微过程和环节,也指细小的、普通的事物本身。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是否能够成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其标志不只在于能否造出火箭、高铁、飞机等这些高大上的产品,也在其所生产的普通消费品是否质量过硬、品种丰富,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在去年1月一次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研讨会上,李克强总理讲到我国钢铁生产严重过剩,却仍然要进口一些特殊品类高质量钢材。他拿圆珠笔头材料举例,指出我国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生产不出像国外那么好的笔珠。总理的担忧,引发人们对中国制造“一笔之差”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事实上,在许多产品领域,我们都存在“一笔之差”的问题,在制造细节或者说在“小质量”上,与德、日、美等制造业强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是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但一直难以称为制造强国,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中国制造被类似圆珠笔笔珠这样的“小质量”掣肘,是因为我们真的缺乏技术和能力吗?央视《对话》栏目曾就此问题请来一些企业家进行探讨,得出的结论令人深思。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庆国认为,中国人在制造方面其实很聪明,并不比德国人、日本人差,但很多中国人不在乎小工具、小零部件的生产和创新。他举例说,德国人可以把一个螺丝钉的设计制造作出一个博士学位,而中国人则觉得螺丝钉太不起眼,机械制造本科的学生做毕业设计都看不上。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要知道,小工具、小产品的创新所能带来的社会财富是巨大的,甚至可以改变工业基因。以前螺钉都是用手拧,后来有人发明了一字和十字螺钉,可以用工具拧,不仅拧得更快,而且拧得更紧。这种螺钉的出现,引发了制造业的一场革命。其社会价值并不比互联网小。

中国人好高骛远,不屑于“小”,这当然是一种有问题的心态,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做好小事和细节工作,国人“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就在李克强总理提出“一笔之差”之问大约一年后,也就是20171月,太钢集团宣布,经过5年研发,现在终于可以生产圆珠笔头。一些笔头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圆珠笔头面世,也证实中国企业确实拥有较强的创新和研发能力。现在,中国制造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实现技术突破,特别是在一些过去曾被忽视的小部件、小材料以及一些日常产品上,加快创新步伐,发力质量提升,专注“作于细”,成效日显。

我们相信,只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都重视“小质量”,把“细”事做好,质量提升行动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建设质量强国的远大目标也将加速实现。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8997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