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成长的阶段,尤其是年轻的时候,一定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磨难。不磨练,没有真正的本领,凭什么在社会上立足?”年轻时就已经有这样坚定的信念,为了这“真正的本领”,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的巩鹏付出了比身边人更多的努力。
这位从1988年开始与板锉、钻头等加工器具厮守的普通钳工,如今已经是享誉行业内外的“大国工匠”,近日更是成为了中国质量协会联合中华全国总工会推出的首批“中国质量工匠”。他用默默的坚守和非凡的成绩,书写了一段从学徒到钳工拔尖人才,再到质量工匠精神传承者的传奇人生。
“孤胆英雄”的平常故事
巩鹏所在的单位是我国惯性技术的龙头企业,该企业各类产品成功应用于各类武器装备、空间领域飞行器等。巩鹏所在的钳工组承担了包括神舟系列、嫦娥系列在内的多型航天产品,以及国防武器装备用关键零部件的组夹、研磨、滚齿、数控钻等精密加工、装配工作。
对于在科研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了30年的巩鹏来说,质量是工人技术、经验以及大脑支配双手操作能力的综合体现。因为导弹技术太高新、太尖端,很多零部件的加工无法通过自动化机床来生产,必须手工打造、研磨、精制,这些零件的加工精度直接决定着国防武器装备的精准度。
有些小零件的研磨平面精度要求达到机器都无法完成的12级。12级是什么概念?就是一面镜子。以前对这样的研磨零件委托外协厂家加工,但成品率低、质量不稳定,常成为制约生产的瓶颈,这可急坏了一向不服输的巩鹏。
为了尽快摆脱这一困境,巩鹏尝试着摸索研磨方法、改进研磨环境及设备。经过无数的尝试,成功发明了一个研磨秘方,再辅以特殊的研磨工具和手法,被大家称作“巩氏研磨法”,终于达到了技术指标要求,合格率由外协厂家的50%提高到近100%。由于攻克了平面精密研磨技术难关,确保了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多个型号急迫的批量生产需求。
在同事们的眼中,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巩鹏的身上毫不稀奇,因为,这种“孤胆英雄”的故事在巩鹏的职业生涯中一再上演。
“经过我们的努力,产品的精度从百分之几毫米到千分之几毫米,乃至万分之几毫米,不断提高,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巩鹏说。
多钻一点让质量更好
依靠平面精密研磨技术难题的顺利攻克,巩鹏所在单位完成了多个型号加速度计的研制和批产,其技术指标在国内外惯导产品中占据领先地位。同时,由于其性能稳定、质量可靠,先后11次助力神舟系列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也为飞船与天宫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嫦娥三号精准落月、探月三期再入返回等飞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立下汗马功劳。
鲜为人知的是,航天产品不仅能够翱翔空天,在石油钻探领域也是广为应用。前些年,国外制造商依仗其垄断的技术优势以高昂的服务价格在国内石油服务领域牟取暴利。巩鹏带领团队利用其常年在军工领域积累的精密加工经验,自告奋勇挑战该攻关课题,通过精巧的手工研磨技术,反复地优化工艺,试制并改进样件,历经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泥浆脉冲发生器的定型,并顺利通过用户现场的钻井作业考核。各项技术及质量指标和进口产品相当,且安全可靠,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为用户大大节约了成本,受到使用方的一致好评。
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自然灾害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发展,地质灾害监测设备重要性日益凸显。巩鹏带领一批有丰富精密件加工经验的技工团队承担起了生产攻关任务,并很快完成相关测斜仪的试制和定型,并最终通过现场试验和验证。目前该系统已成功为北京、甘肃、云南、山西、陕西、浙江等多个省市的国土地质部门及水利部门提供实时灾害监测,有效预防了相关地质灾害,为地方人民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工匠精神与技能的区别在于,技能是可以短期学会的,而工匠精神是需要长时间领悟的。加工和装配就像给产品注入灵魂,它会更精确更强悍,拥有更加卓越的质量表现。”这是巩鹏用多年的实践为质量工匠做出的诠释。
2012年,作为全国首批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巩鹏技能大师工作室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揭牌成立。以巩鹏为主要负责人的工作室本着以服务科研生产为原则,在关键技术攻关领域不断提升水平,成立短短几年来先后完成工艺攻关优化及技术革新项目38项,编制技术规范及标准41项,开展交流培训40余项,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
“多钻一点,多想一些,让手头的产品质量更好一些,是我们对国家应尽的职责。”这就是“中国质量工匠”巩鹏的全部心愿,也是普通钳工巩鹏传递给身边人最朴实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