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质量月”活动是我国较长期开展的一项重大质量活动。我国“质量月”活动是在政府部门的倡导和部署下,发动全社会尤其是广大企业积极参与的群众性质量主题活动。
“质量月”活动旨在动员全社会增强质量意识,积极参与质量强国建设事业,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浓厚社会氛围,促进社会质量共治、推进建设质量强国、提升国家质量竞争力。
世界上第一个全国“质量月”活动起源于日本,日本于 1960 年 11 月举行第一次“质量月”活动;1988 年 10 月,美国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全国“质量月”活动。
我国的全国“质量月”活动始于 1978 年。当时正值十年浩劫后,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开始恢复的初期,许多企业生产效率低、质量问题严重。为此,原国家经贸委于 1978 年 6 月 24 日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通知,决定 9 月份在全国工交战线开展“质量月”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质量第一”的思想,树立“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的风尚。
为搞好第一次全国“质量月”活动,原国家经贸委于 1978 年 8 月 31 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了全国“质量月”活动广播电视动员大会,由国务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作动员讲话,出席会议的有李先念、余秋里、方毅、陈慕华、王震、谷牧、康世恩等 7 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动员大会召开后,由原国家经委主任及副主任带队、国务院各工业部门的领导参加,分头到全国各地检查产品质量。“质量月”活动期间,不仅有厂长、局长,而且还有部长亲自“站柜台”,听取用户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意见,把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亲自带回来研究解决,这在当时被叫做“背废品”。
1978年至 1984 年,全国“质量月”活动连续开展了 7 届,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规模也一次比一次大;从 1979 年开始,在全国“质量月”活动期间,还颁发国家产品质量奖。1985 年,鉴于“质量月”活动的各项内容已基本形成广大企业的自觉行动,国家为了避免在一年里设置过多的专题活动月,停止了“质量月”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部署,但“质量月”活动的相关内容仍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全社会对质量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6 年 12 月,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 年 -2010 年)》,明确提出要继续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因此,从 1997 年开始,我国又正式恢复了一年一度“质量月”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部署。
1997年至 2010 年,为搞好每年的全国“质量月”活动,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 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成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为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国家经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每年都联合发出在全国开展“质量月”活动的通知,提出当年的全国“质量月”活动主题,部署当年的全国“质量月”重点活动,召开主题大会、开展大规模咨询服务活动、组织宣讲《质量振兴纲要》、拍摄质量月主题公益电视广告、举办质量知识竞赛、组织开展“五查一访”、表彰质量管理企业、专项监督检查及打假活动、表彰名牌产品、宣传展示名牌战略成果等。
全国“质量月”活动的实践证明,每年集中一段时间、确定一个主题,围绕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月”活动,对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推动质量振兴和质量发展事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国“质量月”活动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质量月”活动不需要很大投入,却可产生推进质量振兴、质量发展的重大社会效益,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和开展“质量月”活动,表明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逐渐增强。
2012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年)》明确规定:深入开展全国“质量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质量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质量舆论宣传的渠道作用;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带动提升整体质量水平;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以确保质量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鼓励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强化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树立对社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质量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014年 6 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 年)》也明确要求: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开展“质量月”、“3 · 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公益活动,突出诚信主题,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氛围,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加大诚信企业示范宣传力度,树立诚信典型,深入开展诚信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