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洋厂长”带来的是“质量第一”
发布:2019/02/25 16:46:48,浏览:1180

改革开放已经过去40年,但那股解放思想、敢闯敢拼的时代精神将会一直延续下去。就在今年,上海率先实行了一系列外籍人才在华就业的有利政策,其中包括放宽外籍人才就业年龄及降低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等举措,进一步促进中外相互学习的进程,积极响应邓小平提出“利用国外智力”的伟大决策。遥想当年,中国发生重大变革,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武汉柴油机厂追随领导人的步伐,破天荒的聘请了一位“德国洋厂长”,他的理念是“质量第一”。

他就是德国人威尔纳·格里希,当时的武柴厂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不过关,工人们也是混一天算一天。格里希刚到厂里的那几天,认真仔细的查看产品情况,发现柴油机气缸的铁砂明显不符合生产标准,以致机器发出的声响令人烦躁。为了整顿武柴厂,格里希开除了总工程师和检验科长,亲自指导工人们展开新型生产,要求他们严格按照图纸做好每一道工艺,势必要给中国农民带来最好用的机械设备。

他常常告诫员工要把机器当做孩子一样对待,唯有如此才能推进生产力的大发展,中途也不至于掉链子。但是一些员工并不信服格里希,只是做做表面的应付工作,格力希发现这一情况,立刻召开全员会议,真诚表示自己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不图别的,就为保住所有员工的饭碗。以今天的视角看,格里希似乎没有什么太复杂深奥的理念和打法,就是严格管理,质量第一,并且一以贯之、亲力亲为。但在当时的中国,物资商品仍很紧缺,对质量的关切还远远不够,不少国企和武柴一样:吃大锅饭人浮于事,工人干事不认真,产品质量提不上去。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下岗潮一波接着一波,格里希写出26万字的国企重组改革方案,把工厂的行政管理系统设计成一个精干高效的网络,实行以岗为核心的结构工资制,对中国国企改革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引起了企业界以及国家高层的重视。

身为一个专业的技术工程师,即使当了厂长,也要深入一线,背着工具包,亲力亲为每件事,并以德国人特有的严谨与细致,把控所有产品细节,监督各个部门能够顺畅运转。在先进的西方管理制度引领之下,武柴厂也迎来了春天,1986年11月1日,格里希两年任期结束,同时被聘为武柴的荣誉厂长。两年时间,他让武柴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年产柴油机从1.83万台增加到6万台;柴油机使用寿命从1000小时至1500小时,增加到6000小时至8000小时;出口到东南亚7个国家,从年亏损500万元到年盈利600万元,为武柴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像一个严厉又不失慈爱的父亲,悉心照料武柴厂,同时也不“娇惯”武柴厂。令人惋惜的是,在格里希卸任之后,武汉柴油机厂又恢复了原状。1993年4月中旬,73岁的格里希重回武汉,先后三次来到武柴。他最放心不下的,仍是武柴的产品质量。他拿出磁头检查棒伸进缸体孔道探测,发现有未清除干净的铁粉,面露愠色;他用放大镜检查齿轮上的光洁度,发现有些波纹,很是生气。管理层对质量的疏忽,导致武柴厂连年亏所,到1998年已经完全破产。

1987年,武汉编辑出版了《格里希在武柴》一书。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朱镕基为其作序,他写道:“洋厂长从严治厂的经验,受到我国企业界的普遍赞赏,引起了国外人士的关注。他成为我国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取得成效的一个典型。”格里希的事迹让各个企业意识到产品质量的严重性,纷纷借鉴他所制定的管理方式,根据企业自身具体情况加以合理运用在实践中。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渗透,大批企业迅速崛起,那些真正发展起来的企业,也正是坚持了质量这道防线,历经万千磨难后,才续写了坚强不屈的企业精神。如今,那个闭关自守、极力排斥一切新鲜事物的中国经受住了改革的考验,用实力赢得尊重,未来,中国还会在探索中继续前行。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899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