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科研团队近日开发了一种合成纳米材料,制造了具有分色效果的3D打印物体。流传了数百年的双色玻璃技术,将玻璃经过各种金属氧化物的处理生产的分色玻璃,也被称为双色玻璃,从不同角度看起来具有多种色彩。科研团队目前还在尝试添加不同的纳米颗粒材料于PVA材料,是否会产生更多奇妙颜色的分色效果3D打印物。
‘
日本的一家企业正在推进研发可携带尺寸的无需采血的血糖值检测仪。其特点是只要用红外线照射手指5秒左右,无需针刺也能测定血糖值。由于不伴随疼痛,有助于减轻糖尿病和低血糖症患者的负担和压力,也方便使用于儿童。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做成像血压计一样能轻松测量的装置,为提高健康意识,治疗和预防生活习惯病作贡献。
日前,在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我国首台30万千伏安立式脉冲发电机组系统通过验收。“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拥有了专属的高性能“能量驱动器”。该机组的总体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也标志着“人造太阳”的充电设备研制成功。该机组的额定转速每分钟500转,总储能达到2600兆焦,额定电压3千伏、额定电流29千安,也是目前国内容量最大的立式六项脉冲发电机组。
近日,我国光通信技术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科研人员首次实现1.06Pbit/s超大容量单模多芯光纤光传输系统实验,可以实现在一根光纤上近300亿人同时通话的功能。这标志着我国在“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光通信系统研究领域迈向了新的台阶。随着数据通信呈现爆炸式增长,对现有的基础网络产生巨大的压力,三超光传输将更好地缓解数据传输压力,为迎接5G时代的到来做足准备。
近日,中国科学家实现了对液滴碰撞行为的精确控制,并且首次实现了物体碰撞前后运动形式的转变,液滴碰撞后产生高速旋转,实现液体平动能向转动能的转化。这与水力发电过程中,水的动能转化为发电机转子的动能进而产生电能类似,液滴碰撞过程中液滴的转动能也能够被收集与利用。此项研究在水能采集、自清洁和防冰冻方面或具有应用价值。
英国科学家日前最新研制的显微等级纳米镊子可以改变科学家对疾病的了解,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案。这种纳米等级镊子的宽度比人类头发直径细2000倍,它们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流捕获分子,在没有损害任何分子部分的情况下,将分子从活细胞中抽出来。这种纳米镊子是由一根带有两个电极的玻璃棒构成,电极采用类似石墨的碳基材料制造。
日前,蓝箭航天发布工业激光焊接机器人焊接火箭发动机喷管的视频,其自主研发的“天鹊”(TQ-12)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喷管,由机器人进行激光焊接一次成功,目前已经顺利下线。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的喷管直径约为1米以上,机器人全自动激光焊接,可大幅度降低喷管制造成本,缩短制造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便于实现产品的批量化制造。
据了解,南京大学的万贤纲教授团队与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发明了一种高效预测拓扑材料的“基因库”。研究人员梳理了所有非磁材料,根据其是否拓扑进行分类,发现近50%的材料具有拓扑状态,进而将范围缩小到10897种拓扑材料,并挑选出近千个可能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潜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