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李侃桢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进一步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把握内涵、突出重点,以“稳”的定力优化结构,以系统思维整体谋划,协调推进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改善供给质量。认真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聚焦化工钢铁煤电等重点行业,按照提升空间布局水平、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降低排放强度的要求,支持引导基础条件好、转型意愿强的企业率先调整、加快升级。综合应用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标准,引导退出低端低效产能,依法依规退出落后产能,进一步压减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过剩产能。加大“僵尸企业”破产清算和重整力度,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置工作。抓住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机遇,通过共建“一带一路”,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探索国际产能合作的有效机制。
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密切跟踪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聚焦数字经济、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和创新应用,加快推进5G商用进程,加大物联网应用力度,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让新经济跑出加速度、尽快挑大梁。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一批带动力强的军民融合项目。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完善聚才用才体制机制,进一步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快培育创新文化,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氛围。
聚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产业高地”。围绕建设制造强省目标,把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聚焦全省13个重点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筹推进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发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等重点工作,加强资金和政策整合,集中力量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自主可控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高端制造品牌。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和企业的中坚作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组织实施重点平台建设工程和“企业上云”计划,创建一批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
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落实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政策举措,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企业培育和引进高层次、高技能、急需紧缺人才,加快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和高知名度品牌。深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好用好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创新平台,增强产业技术供给和转化能力,努力形成具有引领性的原创成果,在江苏科技创新“高原”上竖起更多“高峰”。积极推进首台套重大装备保险试点,切实降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加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服务水平。健全“双创”服务体系,拓展市场化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让更多的小苗茁壮成长。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从加工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产品销售为主向“产品+服务”转型。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在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品牌管理、创意服务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要素集聚能力。
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加强投资政策与财税、土地、金融、环保等政策衔接,从项目源头把好产业准入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严格把关高耗能、高碳排以及资源集约利用率低的项目的审批程序,强化“产出效益”要求,将前期项目审批与提高亩均产出紧密结合起来,倒逼低效企业提质增效、腾挪退出,提高产业效益。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技术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碳、绿色、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扩大对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创新升级、产业转化的投融资。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学优化产业总体布局。以“整合存量、发展增量、推动减量、集聚体量、提升质量”为抓手,根据产业和区域特点,在传统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三大领域加快推动全省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加快推动重化工业空间战略转移,按照“绿色化、基地化、精品化”发展导向,着力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重工业由沿江地区向沿海地区的战略转移。聚焦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强化主导产业关键支撑作用,科学谋划装备制造、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合理布局。主动把握新变革新趋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以高起点的增量发展带动制造业存量经济的持续升级,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强化产业功能区鲜明导向。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江苏叠加的重大机遇,按照功能区经济的发展要求,强化因地制宜、分工协作、有序竞争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导向,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高标准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人海和谐,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做大沿海临港产业集群,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依托苏北优良的生态资源本底,聚焦旅游、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态富民产业,推进机械、电子、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
提高园区集中集聚发展水平。坚持高端引领、协调发展,分类引导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提高园区集中集聚发展水平,推动园区产业集中和功能提升。强化开发区主阵地作用,每个开发区重点打造1-2个主导产业,引导国家级开发区重点打造具有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标杆性产业,省级开发区重点建设具有地方标志的制造业集群。加快省级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建设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并创建一批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使其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