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晚会曝光山东两家企业涉嫌非法生产车用调和汽油、一家企业涉嫌非法组织车用调和汽油技术培训班已经过去10多天了,监管部门也正在查处,但此次事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所谓的调和汽油竟然符合国家标准,这让标准化业内人士哭笑不得。
山东省质监局在3月15日连夜开展查处行动,截至3月17日调查发现,两家调和汽油的生产厂家属非炼化企业,均没有车用汽油的生产和销售资质,目前山东已经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汽油生产环节专项整治行动。
无生产和销售资质,就算生产原料和中石油、中石化来自一处,也要受到查处。目前,山东垦利丰源化工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勾兑成品油已成定案,而山东鲁深发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调和汽油的直接证明尚未查到,淄博圣通化工研究所涉嫌非法组织调和汽油技术培训问题已依法进行了查处,正在进一步核查。
没有查到的还要接着查,进一步核查的也要有个交代,但无生产资质的企业竟然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汽油,却不见得就能调查出个所以然来。
晚会现场和场外的观众很愤怒。只是不知这愤怒指向生产企业的有多少,指向国家标准的又有多少?企业就这么着了,总会有一些不争气的企业。但是,难道这次又是国家标准的错?虽然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愤怒就跟气球爆炸了一样,没过几分钟就啥事儿都没有了。但对于指向国家标准的愤怒,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多年来发生在食品和消费品领域的诸多事件,每当事件发生,总会有人指责国家标准指标太低、国家标准滞后云云。不过这一次公众很成熟,目前除只言片语的网上评论,还没有对国家标准的指责和追问。
那么,标准化业内人士对这种调和汽油竟然符合国家标准该是怎样的感受?除现场查获的原料,还有什么原料能调和出符合国家标准的汽油?如果哪位业内权威人士提出这样的疑问,我想那表情既不会是以汽油质量为己任的凝重,也不会是大尾巴狼似的深沉,只能是哭笑不得。
制定汽油标准有个前提,即这个汽油是以石油为原料炼制出来的,这无需找多少专家、开多少次会、做多少次试验测试来证明。
制定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则,即是在满足质量以及健康、安全、环保等要求的前提下,指标的设定越少越好。就汽油标准而言,满足给汽车提供足够动力的狭义质量已不成问题,而健康、安全、环保等广义的质量,其实都集中在环保即公众关心的排放上。以石油为原料的汽油会产生哪些影响环境、危害健康安全的排放是有着全球共识的,标准指标的多少和高低,往往取决于企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博弈,因为提高某些有毒有害排放的指标限量以及增加某些指标限量,会使企业增加生产成本。但是无论怎样博弈,从国Ⅲ到国Ⅴ一路走来,博弈双方说的都是以石油为原料的汽油,所以汽油国家标准也就不会存在来自石油以及炼制汽油添加辅助原料之外有毒有害排放的指标,这应该是“3.15”曝光企业生产的调和汽油能够满足国家标准的原因所在。
除了生产调和汽油,这次曝光的一家企业还涉嫌非法组织调和汽油培训班,这或许足以说明调和汽油巨大的潜在利益,难怪很多网友跟帖追问他们所在的省份是否也有生产调和汽油的企业。在引起监管部门重视和严厉查处之外,标准化业内是否也应该对调和汽油的原料及其生产工艺予以关注?培训班的存在至少说明生产调和汽油正在形成规模。一起哭笑不得的事件不能总是停止在哭与笑之间,如果调和汽油的生产企业不仅限于山东省,就需要针对调和汽油生产原料能够产生的有毒有害排放以及危害汽车安全的因素制定一项检测标准,如同苏丹红事件爆发后国家专门组织制定了苏丹红检测标准一样。
如果生产调和汽油的原料经过规范,工艺经过改进,在排放和安全等指标以及生产成本上可以和单一以石油为原料的汽油有一拼,就需要制定一项“调和汽油”国家标准了,虽然这纯属小概率事件。
(徐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