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新闻写作知识(一):新闻导语写作的三大乱象
发布:2015/08/18 14:17:08,浏览:2077

【摘要】导语写作最重要的是对新闻要素的准确把握,在报网融合时代,一些报纸的新闻导语写作上存在要素缺失、滥用等问题,这表现为“三伪”:一为“伪内容”,即在重要的新闻要素应该准确全面时,报纸导语顾左右而言它致使新闻要素空洞、用词逃避;二为“伪专业”,即在新闻事实已经叙述清晰时,报纸导语要素泛滥、内容拖沓;三为“伪要素”,即在报纸导语写作中,“记者”、“概念”已变异成为新闻导语要素常态。

【关键词】报网融合;新闻导语;写作;互联网

自报网融合以来,新闻在纸媒与互联网新媒体上所呈现出的差别似乎越来越模糊,这种界限的消失一方面说明新闻在报网融合后的趋同趋势,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报网融合后新闻的隐忧。当然,这种隐忧我们也可以清晰地见诸于新闻的导语上。

新闻导语说到底是记者对新闻要素的准确把握,是新闻要素在短短数十字乃至百字新闻开头的适当安放。报网融合时代,新闻导语要素的缺失、滥用及变异代表了报纸新闻导语写作的三大乱象。

一、伪内容:新闻导语的故事化写作多细节而缺要素

某报2014429日的一则新闻《山寨女公务员骗婚骗钱包少爷》的导语这样写道:

某报讯(记者某某某)广州男子阿钟(化名)在山东出差时邂逅了当地美女雪儿(化名)。雪儿不仅长相吸引了阿钟,且自称是司法局的工作人员、家底殷实也让阿钟喜出望外。相识近一年结婚后,阿钟空有一纸结婚证,花费将近50万却没有和雪儿共同生活,什么都没有发生。更让阿钟恼火的是雪儿将钱款挥霍在包养少爷、到高档娱乐场所消费上。昨日,海珠区法院对一起“富家女”诈骗案进行了公开宣判。

这篇新闻的导语完全采用了故事化的写作技巧,“邂逅”、“美女”、“50万”、“共同生活”、等等,读罢这些导语的关键词,读者乍一看以为这是由口水和纠纷交织而成的一篇网络文章。如若作为一篇网络文章,那么它是成功的,因为这些吸引眼球的词汇足以支撑起网友的猎奇观感,但是当它作为一则新闻的导语放置在新闻的开头时,它的故事意味则太过泛滥。

我们不反对新闻的故事化写作,因为对读者大众来说,这样可以减少严肃新闻的冷峻,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餐消费逐步浸染到报纸时,故事化的新闻写作则是提升纸媒新闻阅读率的一大利器。但是本则新闻导语完全将笔墨放置于“雪儿自称公务员骗婚骗钱包少爷”的细节描述上,对于一则关乎法律审判的新闻应该在对事实记述的基础上阐述法理、宣传法律精神,而不是放大犯案情节,尤其是有意放大这种具有明显消费意味的犯案情节。这种网络小说似的新闻实则可以归结为故事化写作失范的一种,它偏离了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原始初衷,使其走向了猎奇这一大众消费层面。

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来看,这条较为冗长的导语中重要的新闻要素实则是缺失的,因为整条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强调了对诈骗罪的认定和裁决,而在导语中这最具价值的新闻要素却被放置于最后一小句,即“昨日,海珠区法院对一起‘富家女’诈骗案进行了公开宣判。”然而,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们也并不能得知这起诈骗案最为重要的判决结果到底是什么。

在新闻导语这个寸土寸金的地界里,信息的组织及呈现方式显得格外重要。作为新闻的“橱窗”,导语要精炼、准确、触及最重要的新闻点,为了吸引读者写作手法可以寻求多样,但这并非表示任何内容都可以随意填满导语。一旦无价值的信息过多,伪内容便会产生,而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反而会被忽略、被伪内容挤占,这种导语写作的变异在报纸触网时代值得重视。

二、伪专业:新闻导语徒有长度而无精度

再来看一例,某报2014430日的消息《最牛准妈妈:羊水破了自驾去生娃》,导语是:

某报讯(记者某某)28日清晨,27岁的准妈妈龙女士在家发现自己羊水早破,她在大约半个小时里做了以下几件事:打电话告知临时回老家办事的老公吉先生;穿着睡裙独自驾车去生宝宝;从龙潭寺出发早高峰行驶约8.5公里后,她在二环高架遭遇堵车,而且羊水持续流出。她立即打电话报警,并把车停在应急道内,淡定地躺在后排。

接到求助信息的交警赵鹏飞赶到后,被这个不知道是勇敢还是有些鲁莽的准妈妈吓了一跳。他把警摩停在路边,一屁股坐进满是羊水的驾驶座,送她去医院。一路上,龙女士一边打电话安慰从达州焦急赶回来的吉先生,一边指挥赵鹏飞“抄近道”,只用10分钟就到达武侯区妇幼保健院。随后,龙女士还自行走下车,躺上担架。

在手术室里待了2个小时,龙女士诞下一名健康的男婴。她不知道的是,护送他的赵鹏飞很快回到岗位上,穿着满是羊水的裤子又疏导了3个小时的交通。“没通知医院是怕救护车晚来。现在想起来还是后怕。”昨日,她躺在病床上说,不过黑框眼镜下的表情依旧淡定。

此篇导语在写作上细节元素很多,接下来整版的新闻正文“最牛准妈炼成记”、“淡定的准妈”、“尴尬的交警”、“焦急的丈夫”分别按照导语内容进一步铺陈。整条新闻主要是说准妈龙女士自驾车去医院生娃,途中得交警赵鹏飞相助这一事实信息,而我们完全可以从导语的详尽描写上得知这一点。在笔者看来,上述新闻中的四百字导语本身就可以称得上一篇短消息了,然而,这种冗长的短消息式的导语似乎在各大都市报新闻上屡见不鲜。

自从互联网进军传统媒体以来,传统新闻与网络新闻的区别一直被定位在专业、深度这一层级上,似乎传统新闻从业者的高门槛与严审核使得传统新闻在专业的评定和内容的深度上更具优势,当互联网也开始做新闻时,传统媒体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拿纸媒来说,为保住正在缩减的报业市场,其加大本身所具有的专业与深度的优势就变得迫在眉睫。然而,现今报纸新闻的做法却使得这种优势逐步减损,笔者认为可以将其概括为两种:一为“伪专业”,即看似正规实则偏离专业方向;二为“伪深度”,即只是长度压过深度,实则有长度没深度。当这两种新闻现象浓缩进此篇导语中时,它则变成导语写作上的“伪专业”了,即导语徒有长度而无精度。从此篇导语来看,一方面,其内容过于冗长,不必要的事实元素过多地陈列在导语之中,这种对于新闻要素不经提取的滥用做法,以及对于不必要元素写作构成上的拖沓,完全打破了新闻导语的写作规律,即追求篇幅短小和信息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整篇新闻长度够长,但是这种过长的正文内容却只是一味地重复过长的导语,这时导语反而像是新闻报道上的新闻提示一般,只是完成提示作用,毫无精炼可言,这种有长度没深度、有长度没精度的“伪专业”暴露出纸媒在新闻写作上的剑走偏锋。若将视角扩大到整条新闻来看,这条本该数百字的短消息却由于对于长度的过度追求而被扩展至近半个版面,这也着实体现了在信息量过甚的社会背景下,报纸在信息挑选和展现上的捉襟见肘。

这里笔者想举一例美联社导语作为比对,198210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关于美国经济形势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

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之所以这条导语会成为美联社的金牌导语,那是因为这短短近60字所采用的对比的写作手法恰好反映出美国经济形势的窘境,时间、人物、事件在这近60字中一目了然,清晰可见,这才是真正精炼而专业的导语写作。

三、伪要素:记者、概念已变异成为新闻导语要素常态

媒介事件和新闻策划,一直都是新闻学学理上广泛讨论的议题。尤其是当互联网影响纸媒后,纸媒为证明自己所独有的新闻采访权以及为捍卫自身品牌在媒介上的曝光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策划类新闻似乎日益增多。先来看看以下两则新闻导语:

某报2014429日的消息《捷达、桑塔纳车型“的士”多为克隆车》:

某报讯(记者某某某)“市场上营运的车型为捷达或桑塔纳2000的出租车大多都是克隆车。”昨日,广州市交委执法局在广州市白云大道永泰停车场集中销毁了83辆克隆出租车以及改装车。随后,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对客运站周边的非法营运行为进行查处,截至下午4时,执法人员共立案查处各类道路运输违章20宗。

这样的新闻导语在现今报纸上随处可见,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记者”二字均会在导语中出现,并且从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记者已经成为这则新闻中不可缺失的参与主体,甚至除了新闻导语的六要素外,“记者”已经固定成为第七个常态要素了。不管在理论还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一直倡导新闻的客观性,强调记者应该站在事实之外,是事实的忠实记录者,且先不谈记者是否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对其有无推动或扭转作用,从新闻本身来看,“记者”作为一个新闻之外的客观存在本就不应该作为一个主体出现在新闻以及新闻导语之中。

这种变异的新闻要素是媒介事件和新闻策划的衍生物,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体现更甚,受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写作的影响,写作主体本身(即记者)已经在慢慢培养、有意无意地展示自己或者所属报社的存在感这个习惯:从“主页君”、“小编”到“记者”、“本报记者”等。笔者认为,这种习惯一方面于新闻报道来说,有违新闻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于记者和报社来说,放大了其在新闻职业中的功能、混淆了其在新闻职业中的职权与责任。

关于要素变异这一点,新闻导语在“概念”的写作上也同样有此弊端。再来看下面这则某报201453日《7高速今下午拥堵21时恢复发卡》的新闻导语:

某报讯(记者某某)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昨日零时至16时,全市高速公路交通量约为112.32万,比前一日(131.13万)下降约14.3%,比去年同期(118.83万)下降约5.5%

这篇新闻从内容来看应该属于一篇服务性质的新闻,因为它主要报道了五一小长假后高速路返京高峰路段、时间的信息,以及市交通委提醒市民合理安排出行的建议。然而从导语内容中,我们只看到了全市高速公路交通量的数值与数值比,从中我们会得出今年五一小长假北京市高速公路没有昨天和去年同时间的那样拥堵,但是这一信息并未在接下来的新闻正文中有重要体现,而且在读完导语后,读者也不能明了“返京高峰出现在15-18时”这样的重要信息。这篇服务新闻导语的数据化在笔者看来实为“大数据”思维下的概念炒作,记者可能未曾了解数据的真实意义,而因数据的貌似专业性和可说服力将其摘进新闻开头中,在这里,数据已经成为一个概念要素被嵌入进新闻导语里,然而它本身并不能够替代整篇新闻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新闻要素,这篇服务性质的新闻导语已经被数据的“概念”代言。

(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国林

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葛俊易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924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