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建设认证认可强国
发布:2016/02/16 09:09:02,浏览:1962

“认证认可是保证产品基本生产条件的‘出生证’,改进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体检证’,检验企业全面管理成果的‘毕业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识别企业品牌的‘身份证’,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证’。”这是我国电气制造行业知名企业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的肺腑之言,也是中国认证认可工作在提高产品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形象描述。

国家认监委总工程师许增德说,无论是企业主体还是人民群众,都正在拥有越来越多认证认可带来的“获得感”。在“十三五”期间,发挥新常态下认证认可的支撑引领作用,建设认证认可强国将是我国认证认可工作的战略目标。

国家认监委成立之初,提出我国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确定了建设认证认可强国的目标。对此,许增德解释说,认证认可工作将加快推进“三步走”战略,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实现建设认证认可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些目标包括认证认可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供给和制度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增长极,产值贡献和市场活力显著增强;认证认可技术体系全面优化升级,创新能力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认证认可国际化程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际影响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认证认可行业治理能力整体提升,认证认可有效性和公信力显著增强。为此,国家认监委将建立认证认可强国评价指标,强化认证认可基础建设,实施认证认可创新示范工程,开展认证认可有效性提升行动,同时,完善认证认可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据了解,2016年认证认可工作将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心,从转变观念和工作方式入手,着力抓好基础性、先行性的工作,突出“规划引领、整合提升、协调推进、追溯管理、效能建设”。许增德说,将用“5个坚持”来完成5项工作。

坚持破立并举,着力抓好深改成果长效化机制建设,由注重出台改革措施向注重整合深化改革成果转变;坚持质量为本,着力抓好认证有效性建设,由注重满足用户需求向注重提高供给质量转变;坚持放管结合,着力抓好监管一体化模式建设,由注重放宽事前准入向注重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坚持多元共治,着力抓好协作机制建设,由注重审批监管向注重协调服务转变;坚持内外联动,着力抓好国际合作互认机制建设,由注重同步发展向注重引领发展转变。

5项工作则包括:制定认证认可“十三五”发展规划,形成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任务落地、配套完备的“十三五”认证认可规划体系。推进认证认可服务能力建设,形成需求差异化、服务一体化、流程溯源化、制度体系化的新型认证认可工作格局,为新消费、新供给释放新动能。构建认证认可监管一体化模式,推进协同监管,健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区域监管联动,深化跨境监管合作,推行行政监管与社会共治联动模式。完善认证认可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切实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的主平台作用,增强部际协作合力。加强认证认可基础管理。继续推进改革,建立深化改革长效化机制;大力加强法规体系建设,提升认证认可法治化水平;落实从严管理要求,引领行风队伍建设新常态。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一改革中,认证认可能够发挥哪些作用呢?

许增德认为,认证认可的突出优势是在供需两端、社会各方之间建立和传递信任,能够有效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引导供需结构优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这些优势更加凸显。认证认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抓好3个“两端发力”。

从底线和高线两端发力,在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上强化作用。一方面,发挥强制性认证保障质量安全的“底线”作用,把好强制性产品认证、进出口食品企业注册备案等准入关,强化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管理,突出加强消费品、食品的认证监管;另一方面,发挥自愿性认证促进质量优化的“高线”作用,积极开发满足市场差异化、高端化需求的认证服务,提高质量供给水平。通过两手抓、两促进,着力提高供给质量,传递质量信号,提振消费信心,进而促进供需的良性循环。

从微观和宏观两端发力,在激发市场活力上强化作用。一方面,加强认证认可在微观经济活动层面的应用,提高微观产品、企业的质量水平,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另一方面,加强认证认可在政府宏观管理层面的应用,增强宏观政策有效性。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通过认证认可的评价引导和激励约束作用,为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发展成本提供有效手段。

从国内和国际两端发力,在培育对外经济新优势上强化作用。运用好认证认可的国际通行规则,提升互信互认水平,形成互联互通机制,形成对内对外大开放、大市场格局。面向国际,充分运用认证认可这一“世界语言”,全方位深化国际合作,掌握好国际规则的“话语权”;面向国内,积极引入国际上认证认可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帮助国内企业建立国际化质量管理模式,促进“同线同标同质”,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8996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