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芯造假”揭开创新真难题 国产浏览器市场亟须共建生态与标准
发布:2018/10/18 14:23:50,浏览:383

今年8月15日,红芯时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芯)宣布,完成2.5亿元C轮系列融资,并宣称其产品打破了美国垄断,成为继微软IE浏览器内核Trident,谷歌Chrome浏览器内核Bl ink,苹果Saf ari内核Webkit、火狐浏览器内核Gecko之后,第五大浏览器内核。

就在众人为“中国首个自主创新的浏览器内核”举手相庆之时,却有网友通过测试发现,红芯浏览器实际上使用了谷歌Chrome的Bl ink内核,并非完全自主研发。

在“真相”被扒开的第二天(8月17日),“红芯浏览器”发布声明,承认并没有自主研发浏览器内核,而是基于国际通用的浏览器内核进行了改造,并就夸大宣传作出道歉。

尽管如此,红芯“造假”仍然被拿来与当年的“汉芯造假事件”相提并论,并成为继“中兴缺芯之痛”事件后,又一拷问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热点事件。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专家王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最主要的自主创新问题还是产业生态问题,红芯事件折射出业界的浮躁心态,让自主创新的产业生态雪上加霜。

红芯究竟是什么芯

在“中兴缺芯之痛”事件后,国民对中国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充满了渴望。而红芯的作法不仅透支了公众的信任,更揭露出自主创新过程中所遭遇的难题。

那么,通过开源软件研发的浏览器会给未来留下什么“受制于人”的隐患吗?王琎表示,从产品角度来看,软件产品完全不同于硬件产品。硬件产品断供或陷入问题,除非有提前备份方案积累是无法立刻切换的。但是软件产品采用开源方案,基于开源代码,理解、消化、掌握,是可以防范一定范围内的风险。我国企业需要做好漏洞的封堵和升级工作即可很大程度减少隐患。

“我国最主要的自主创新问题还是产业生态问题,即一段时间内,国外产品性能优良且价格便宜,使我国从零开始做某些自主产品,既缺乏资本的青睐又缺乏用户的认可,无法形成价值循环。”王琎表示,红芯事件让原本就缺乏用户信赖的浏览器行业遭遇了信任危机,让自主创新的产业生态雪上加霜。

国产浏览器在“单打独斗”

目前在我国桌面浏览器市场中,QQ浏览器、搜狗浏览器、UC浏览器、傲游浏览器、360安全浏览器等国产浏览器所占份额总和仅有20%左右,约为谷歌Chr ome浏览器的1/3。

据王琎介绍,国内厂商均采用集成国际主流内核、研发外围功能的方式开发浏览器,从两方面满足国内用户需求:一是根据国内客户对于一些老旧网站、网页的兼容需求,集成了兼容性最佳的微软Tr ident内核和性能优越的谷歌开源Bl ink内核,用户可以随时切换内核,免去更换浏览器的不便;二是国产浏览器研发封装了一些外围功能,如扩展根CA证书、通信支持国密算法加密、选用指定DNS策略屏蔽部分网站等。

但是与全球前五大桌面浏览器厂商背后都有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不同,国内浏览器市场大多在“单打独斗”,没有形成生态闭环。而浏览器作为一个免费使用软件,没有闭环的浏览器生态环境,就无法负担浏览器内核的巨大开发成本,故仅靠开发浏览器一款产品单打独斗,这样的模式难以为继。

对此,王琎建议,加强引导布局国内浏览器产业生态。引导国内浏览器厂商、操作系统厂商、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等联合,建立国内行业联盟。通过联盟,布局、建设、维护好我国自主操作系统、浏览器生态,改善国内浏览器单打独斗的窘境。

应鼓励实质标准创新

在当前缺少了赖以开拓市场的生态闭环条件下,我国浏览器行业应该如何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获取更多的话语权呢?

“在全球PC浏览器产品中,有一款挪威浏览器——Oper a浏览器,虽然其同样没有闭环的生态环境,但却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究其原因,是Oper a公司及公司CTO Haakon Wium Lie先生在整个浏览器行业标准的影响力。”据王琎介绍,我国新型互联网技术相较国外起步较晚,错过了CSS/ HTML标准的制定期,直至如今,我国互联网企业在国际互联网标准的发声也较少。缺乏互联网标准的影响力及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他国倡导的互联网浏览器标准,这是我国浏览器的另一大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王琎建议,我国需要统一自主研发、安全可控等评价标准,通过标准明确界定浏览器产品设计要实现透明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产品重现能力等各方面指标,使公众和投资机构客观认识产品的自主程度,改善对自主研发、安全可控的担忧。同时,鼓励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实质参与互联网标准制定,争取在未来掌握更多互联网行业的标准话语权。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7724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