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标准的力量
——访英国标准协会质量与标准化学院院长全晶丽
标准有用么?相信这是每一位管理体系认证从业人员都会不时反思的一个问题。有人笃信,有人不屑,还有人视之鸡肋。作为英国标准协会质量与标准化学院院长,在企业管理、质量推进和认证培训领域沉浸20年的全晶丽对此观点十分鲜明——相信标准的力量!
标准学习:可以不懂但不能说没用
人类自工业化以来,固化下来的各种标准体系以其标准化和数据化管理、持续改进思路日益被广大企业所运用。但是在与客户不断的沟通和交往中,全晶丽发现标准在企业中的关注度还是被各种各样的思潮影响着。对此,全晶丽正告:作为蕴含着众多最佳实践和智慧的管理精华,标准的发展史告诉我们,面对标准我们可以说“看不懂”,但不可以说它“没用”。
那么为什么如此有价值的标准却在有些企业遭遇“过街老鼠”呢?全晶丽认为这跟企业对标准的错误认知有关。由于快速认证的驱动,很多企业在没有完全消化标准内容的前提下,就被一些咨询公司包装后通过了认证,继而就放弃了继续学习。于是出现了一批这样的人物:他们根本没有完全了解体系,就凭自己的微小认知开始对体系进行自我的、非客观的评价,让自己“支离破碎”的知识成了企业管理提升的绊脚石。
曾经有一位企业的管理者这样说:我的企业不需要体系,我要搞流程再造。全晶丽的回答是:就像大海,任何惊涛骇浪最后都要归于平静,任何流程再造的最后都要归于稳定的日常管理,而管理体系就是维持再造成果的基石,否则,改革的成果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我想这位领导者显然喜欢管理新名词,但却忘了其实所有的管理都是遵循同一规律的。”全晶丽告诫说,有人觉得标准条款像天书一样难懂,所以敬而远之。其实大可不必,只要你有耐心和诚心,就会发现标准原来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绝妙情书”。“我相信企业只有做好内功,才敢说任凭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
标准运用:简单事情认真做
在大量的企业诊断案例中,全晶丽发现很多企业出现效率低下、劣质质量成本突飞猛进、客户投诉此起彼伏等管理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把简单的事情认真做好。
如一家企业在没有很好评审的情况下就发布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文件带病作业,导致弊端丛生:操作者抵抗执行;一些员工擅自改变文件要求;中层管理者对“文实不符”得过且过。
这样做造成的结果是:领导者仍在不断地发布指令和要求,而员工却永远依据自己的想法在实施。久而久之,上下不一致的管理状态使企业高层的要求根本无法落地,在这种管理状态下出现质量水平的波动就是必然的了。而且更可怕的是:由于没有执行的稳定性,就连波动的规律都无迹可寻。
其实这些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如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施有效的内审”(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是出了大事领导才想到质量管理。“这就如人得了病才关注健康。”全晶丽坦言,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忽略,而去追求复杂的似乎更高端的管理知识,企业就失去了登临万丈高楼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正确的运用标准,并执著地做下去。
标准真谛:为业绩服务
企业永远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企业会不断遭受内、外部环境的各种冲击。比如:员工的大量离职,原材料突然涨价等。这些不可控的经营环境变化,迫使企业必须靠“强身健体”来以不变应万变。就如身处寒冬的人们都穿上冬装一样,即使不能完全防寒但至少可以减少被冻的风险。所以对企业而言打造一个有效的体系管理,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至关重要。
但总有一个声音在这样说:“管理体系过时了。最明显的特征是:企业目标和质量目标没关系。”为此,全晶丽会经常从标准中拿出证据去告诉大家体系与业务的关系是多么的紧密。
标准说“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也就是说,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应当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是企业全局的一个思考;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体系的管理方向一定是和业务保持同向的;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体系要为经营业绩发挥作用等等。
“没有过时的体系要求,只有不变的教条管理。标准对体系适宜性的要求本身就告诉管理者,必须根据企业生存的环境状态去‘量体裁衣’。”全晶丽说,换句话说,每个企业的体系运行模式应该是只适合自己的唯一的一种运行方式。各企业运用标准的状态可以用“经营各异,同出名门”来形容。同理,企业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变化,发生管理调整,那么“体系的外衣也需要随之而动”,这种“动”需要确保全角度思考,否则就可能出现管理空当点。而持续改进的道理也告诉我们,体系必须是动态维护和管理的,否则在不进则退的市场环境下,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将很难维持。
全晶丽强调,体系是为业务运行提供服务的,没有经营效果就无所谓体系价值。“所以了解标准的真谛,有效的策划和运行体系,努力让管理体系成为企业业绩腾飞的平台,是每个企业的管理者和质量推进者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