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评级机构入华会带来鲶鱼效应吗
发布:2019/01/31 11:01:38,浏览:335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随着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产生的“狼来了”式的恐慌已经不再。近日,美国标普全球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合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获准在中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这事虽引发业界强烈反响,但少闻“狼来了”之喻,业界大都处变不惊。

当然,沉稳是一种处事表现,内在还是有波动的。毕竟,标普作为全球赫赫有名的三大评级机构之一,此番入华,凭借其影响力对国内同行形成一定程度的挤压,是可以肯定的。用官方化的语言表述,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分享国内信用评级市场,会增加国内信用评级市场的竞争性,有助于进一步激活国内信用评级市场。而用一位学者的话说,标普进入中国,好比是金庸武侠世界中的异域教派涉足中原武林,“说起来是拜山,做起来是踢馆”。

实事求是地说,国内信用评级市场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国内评级机构最常被债券投资者诟病的是,对发行人预警不足。比如,作为国内信评“老五门”之一的大公国际,常被批评评级失准,一年内曾给出156个AAA评级。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评级市场主要存在4 方面弊病:高等级债券违约;信用评级调整不合理;信用级别与债券发行及交易利率不匹配,发行人的信用级别无法对其发债利率进行合理有效定价;信用级别区分度不够,AA、AA+和AAA 3个级别非常拥挤。如果说前两个问题是部分评级机构评级尺度、商业套路以及国内信用特征的问题,那么第三个问题是债券市场发展阶段的问题,第四个问题是监管思路的问题。

虽然国内评级市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资机构进来就能够成为替代者,就可以立即带动这个市场进入到一种全新的境界。要知道,信用评价是主观的体系,技术上本土评级机构并不比外资机构弱多少。就算三大国际机构都深度入局中国本土评级市场,对中国本土的监管思路、信用特征、债市环境和商业套路也很难改变。此前,标普曾公开表示,其在华独资公司的信用评级标准是因地制宜改良的方式,与国际通用的评级标准不尽一致。有分析认为,它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风险与声誉隔离的考虑。如果出现于己不利的问题,它可以用“标准不统一”来撇清部分责任,最大限度避免声誉风险。

若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在华子公司的信用评级,都小心谨慎,入乡随俗,那么就很难指望显性化“鲇鱼效应”。所谓“踢馆”,到头来也就成了跟国内机构一起“下馆子”。其实,要真正促使国际信用评级公司激发国内信用评级市场活力,需要的是国内外信用评级市场的接轨,这首先取决于国内市场政策和企业做出更大让步,向国际标准靠拢。标普入华应该成为促成国内信评市场发生根本改变的契机。

说得更通俗一点,我们需要的是“外来的和尚”真的“会念经”,而不是“橘生淮北则为枳”这样的结果。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755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