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住建局: 坚持绿色创新之路 推进高质量生态建设
发布:2019/09/18 09:04:25,浏览:3203

自1996年建市以来,宿迁生态建设硕果累累、令人振奋:“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等百余项荣誉称号,让“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宜居宜业”成为宿迁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宿迁市在民生园林建设、单位庭院改造开放、彩色城市建设、老旧小区及棚户区改造、住房保障、立体绿化建设和水体修复治理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

宿迁市在注重城市生态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推进人民防空发展和乡村建设。至今,全市竣工人防工程总量达到新量级,人均人防工程面积从不足0.4平方米提高到近1.5平方米,满足中心城区85万人口的战时掩蔽需求,守护一方乐土。大力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美丽乡村,打造重点中心镇,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改善,积极推进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居住集中,积极做好 “挂村包户” 帮扶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地区整体发展质量。

以民为本 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长效管理 保障群众“获得感”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宿迁住建持续推进棚户区及老旧小区改造、水体治理等工作,不断推动城市面貌由表及里的根本性改观,为百姓打造品质宜居之城。

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人才公寓、拆迁安置房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开发建设模式,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自2012年以来,宿迁市完成棚户区改造15.6万户、改造面积约2670万平方米,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约22.9万套。通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一大批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困难状况得到有效解决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

在老旧小区改造上,宿迁市按照“分类整治、急需先行,先功能、后形象”的原则,实行每个项目一张整治清单、一次意见征集、一套属地责任班子、一个筹资方案、一个施工单位“5个一”运作机制,自2013年至今,连续7年时间分六个阶段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和整治提升工作。

其中,去年对全市33个小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整治内容包括道路管网完善、建筑主体完善、技防设施完善、消防设施完善、亮化设施完善、园林绿化完善等12项内容。新增停车位2980个,雨污管网改造整治5.33万米,投资1.19亿元,惠及市民5.3万人。对50个小区增设电瓶车集中充电点和集中晾晒区,满足居民便利生活需求。新增非机动车停车棚502个,增加电瓶车充电点位4940个。今年,宿迁市按照“住有宜居”的工作要求,再次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住的热点焦点问题,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发力,并且把改造的重心放在三县,着重对建设标准不高、设施设备陈旧、功能配套不全、日常管理制度不健全的16个居住小区,开展以功能提升和生活便利化改善为主要内容的小区改造工作,努力做好“补白填空”的文章。

在城市环境的改造中,二次供水设施的运行安全直接关系到居民饮用水安全,是一项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自2017年以来,宿迁决心解决群众最关心“医教水住行”问题,将老旧小区二次供水改造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按照“政府主导,多方筹资,改造一批,接管一批,专业管理,行业监管”的原则,优化二次供水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二次供水设施由供水企业统一管理的模式,并由供水企业承担水质监测、应急处置等责任,更大程度保障居民用水健康安全需求。集中解决群众用水问题。据统计,市区需要改造的小区共有70个,涉及58421户,目前已全部完成并投入运行。通过对已完成二次供水改造小区的回访,居民普遍反映,水质显著提升、水压持续稳定、水费大幅降低。

城市黑臭水体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近几年,宿迁明确“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思路,科学破解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难题。通过多年努力,宿迁市黑臭水体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今年4月对已完成整治的22条省考黑臭水体进行水质检测,全部达标。在整治过程中,宿迁市形成了一批样板工程,如马陵河整治。马陵河曾是宿迁老城区“臭味远扬”的“龙须沟”,沿岸居住人口近10万。宿迁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引领,系统实施棚户区改造、雨污分流、初期雨水收集、生态修复等,最终将其打造成中心城市的生态河、景观带。整治效果得到各界一致好评,先后获得江苏省黑臭水体整治典型范例、江苏省首批生态样板河湖等奖项,今年5月31日,宿迁市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城市整体环境的完善,促进居民整体素质提升,也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环境和秩序,不断提升着城市的整体文明。

发掘镇村特色

培育重点中心镇 建设美丽乡村

十八大以来,宿迁市住建局通过加强工作统筹组织协调,建立健全市小城镇建设、小城市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工作领导机构,形成部门联动机制。着力克服镇村建设发展源动力不足、基层技术管理队伍薄弱、时间紧与任务重并存等困难,加强技术合作与业务培训,强化与省内外知名技术团队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培训、交流,培养本地技术队伍,注重乡村规划建设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推进镇村工作进展,确保相关工作长效有序推进。

截至目前,共培育9个重点中心镇、建成省级美丽乡村23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512户,获得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约2.6亿元。今年将结合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完成四类重点对象改善住房条件2万户。加快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集中居住示范项目,累计搬迁改善8.09万户,开工建设项目113个,其中今年以来完成搬迁改善4.17万户,开工项目93个、住房2.5万套。

自2017年以来,宿迁市已组织实施的1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找准产业定位,发展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村庄服务功能,新增高效农业10400亩,建设微田园民居869套,新增铺设道路约18.7千米,安装路灯305盏,为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树立了典型示范。

为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市住建局结合工作实际,挂钩湖滨新区黄墩镇马桥村和晓店镇湖滨居委会两个行政村,从村集体经济帮扶、低收入农户帮扶慰问、扶贫助学等方面精准施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以来,马桥村、湖滨居委会集体经济帮扶总投入203.4万元,帮扶慰问总投入22.5万元,助学专项捐款10.58万元。

生态宿迁 绿色家园

让民生福祉实实在在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人在绿中,城在园中”,不经意间,一幅幅美丽如画的风景就无遮拦地呈现在眼前……多年来,宿迁市住建局既注重城市园林绿化“量”的积累,强调栽树种草、应栽尽栽,让城市空间“绿”起来,又注重城市园林绿化“质”的提升,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构建的同时兼顾亲民、便民、惠民服务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十三五”以来,累计实施园林绿化建设项目600余项,新(改)建各类绿地面积约2200公顷。围绕市委构建高品质绿色公共空间体系目标,按照居民出行300-500米进入公园绿地的要求,宿迁住建局加快推进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建设,提升改造街头游园,形成了大、中、小级配合理、类型丰富的公园体系,公园绿地布局更加均衡,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2.11%。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宿迁市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0.57%、42.97%、15.47平方米。这一系列的民生园林举措,使市民对城市绿化环境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根据省生态办公布的《2018年江苏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报告》,宿迁百姓生态环境满意率达91.6%,全省最高。

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是所有城市园林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年来,宿迁住建局新改建街头绿地与小游园139个;积极探索单位庭院开放改造,在全市范围内对具备开放条件的单位庭院应开尽开,完成开放单位庭院60家,开放绿地51万平方米,受益人群约10万人,让市民走出家门,让城市更有活力和吸引力。

依托宿迁水、绿资源,因地制宜,依势造景。利用古黄河、京杭运河的资源优势,相继建成古黄河水景公园、雄壮河湾公园、印象黄河公园等,形成延绵数十公里长的古黄河风光带和大运河风光带。既塑造了宿迁“味”道,又突显生态内涵,打造了宿迁独有的园林景观。

增强党建“软实力”

为城市建设再发展提供保障

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是坚持党对城市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宿迁住建局在党建工作中,拓展学习教育载体,开设“住建讲堂”,创建“微信党支部”,组织“七一”专题党课、组织党员干部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培训,抓严抓实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工作,全面提升住建系统党员干部理论知识、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为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实际工作中,宿迁住建局切实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保持房地产市场和建筑业稳定发展的同时,明确提出新建民用建筑在实现绿色建筑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快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促进绿色建筑全面提质增效。

不断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党建+项目”红色引擎工程,建立“支部+项目部”的模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开展“红旗党支部”创建活动,将五有党建(有阵地、有计划、有活动、有特色、有成效)作为工作要求,打造一批更具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红旗党支部,为全局基层党组织树立标杆;开展叫响“我是共产党员”主题活动和“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激发党员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影响全局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促进宿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供后续动力和发展保障。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755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