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为高质量发展贴上鲜亮的生态标签
发布:2019/09/29 08:58:31,浏览:2327

“双面绣”是苏州刺绣大师的绝活,说的是在一幅薄绢上绣出两面截然不同的精彩图案。

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中,苏州人把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当作一幅发展“双面绣”来“精细化操作”,实现了“经济强”和“环境美”的和谐统一。

城市CBD繁华似锦,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工业区生机勃勃,一派现代都市美景;古城小桥流水,岸边游人如织,听那河上石桥静静诉说昨天故事,仿佛一幅灵动的水墨画。

这幅精彩“双面绣”的背后,是苏州在生态文明上的一贯坚守与砥砺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不断打通生态保护的“痛点”,倾心守护好诗意栖居的“鱼米之乡”。

保护长江、保护太湖、保护每一滴水 “东方水城”:“沧浪之水”涌碧波

夜幕降临,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上,“桃花坞年画” “新苏雅韵”等八大文化灯光小品如同镶嵌在古城河边上的一颗颗明珠,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观赏。“每天晚饭后,沿着环古城河健身步道散步,既能欣赏风景,又能锻炼身体。”家住姑苏区盘门附近的吴倩琳开心地说,随着政府加大对运河的保护与利用,现在越来越享受到运河带来的便利和舒适。

亲近大运河,享受水生态。2016年起,苏州启动运河堤防加固工程,总投资73亿元,按计划将于今年完工,主要通过堤防加固、环境整治,为建设苏州大运河文化带提供高标准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苏州大做“运河文章”。2018年7月,苏州举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会,铿锵有力地宣告: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自觉,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担负“苏州责任”,让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建设走在前列,成为“最精彩的一段”。

水是苏州的灵魂,更是苏州的命脉。353个50亩以上湖泊、2万多条河道以及占全市总面积36.6%的水域面积,让苏州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方水城”。因此,苏州的环境美不美,关键看水生态美不美。

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树木葱绿,农场河、常沙河边水生植物茂密,水鸟低飞,几位垂钓者悠闲自得;位于望虞河入江口的螺蛳湾,两岸葱翠勾勒出了一湾碧水,几只白鹭在芦苇间憩息觅食,一派静美的生态自然风光;七浦塘生态公园保育湿地天然形态,对原来的农田进行生态修复,改造堤防生态景观,对园内植被群落进行保护和扩建,成为长江边的生态涵养绿地。

走马长江苏州段,跃入眼帘的是一项项生态工程。苏州拥有157.96公里长江岸线,保护长江就是保护苏州城市根基。该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抓铁有痕”的劲头全力攻坚长江环境整治,扛起“共抓大保护”的历史责任,书写好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苏州答卷”。

去年11月,苏州推进长江环境大整治环保大提升“百日攻坚”行动,着力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提升环保质量。

在沙钢海力9号码头,原来散落各处的线材堆场,变成了一个个临江小景。去年,沙钢对海力码头7.8公里长江岸线进行整治,拆除废旧管廊,处理杂乱堆场,修整沿江驳岸,退出生产作业空间8000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企业预计将投入7亿元用于长江绿色回廊建设。

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换来了苏州水生态的不断转好,也为这座“东方水城”赢得了诸多荣誉。从“国家环保模范城”,到“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再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苏州积蓄起的不仅仅是厚重的“生态底蕴”,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9月23日,首届太湖生态蟹开捕节在七都镇举行,太湖“人放天养”的大闸蟹正式上市。去年,按照中央环保督查整改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对太湖水环境治理的精神,苏州全面拆除围网养殖。围网拆除后,又在全省率先启动大水面大闸蟹“人放天养”计划,设置15万亩“人放天养”生态修复区。河蟹生长全程无投喂,以东太湖水体中丰富的天然饵料为食物来源,开捕后由沿湖渔民持证入湖依法依规捕捞上市。

留住农田、留住湿地、留住每一棵树 “鱼米之乡”:“稻花香里说丰年”

金秋时节,稻米丰收。在通安现代农业园街西水稻种植区放眼望去,田野里早就被成熟的水稻染成一湾又一湾金黄,收割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通安良仓”水稻开镰收割。走马苏州大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场景满眼皆是。

水稻田与工厂相得益彰,这是苏州实施“四个百万亩”(优质水稻、高效园艺、特色水产、生态林地各100万亩)工程带来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口多、经济总量大,与环境容量小、生态敏感性强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一度令人担忧传统“鱼米之乡”是否会消失。

无“禾”不成“苏”,必须守住耕地“红线”!苏州市决策层清醒认识到,宁可牺牲GDP,也不能毁了“鱼米之乡”这块“金字招牌”。2012年底,苏州出台《关于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的实施意见》,并把发展“水稻、水产、园艺、林地”四大项任务作为硬性指标分配落实,为“鱼米之乡”生态安全筑起一道道屏障。

如今,“四个百万亩”已成为苏州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资源、彰显鱼米之乡特色的重要载体。在此基础上,苏州又对覆盖城乡的生态系统进行大升级,通过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系统推进生态保护,让“鱼米之乡”的魅力充分体现。 

常熟发电有限公司煤码头上,整齐地种植着一排排树苗,放眼望去,一片生机盎然。而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处闲置露天堆灰场。当地将这里的土地进行了填埋、清理,用于绿化造林。今年上半年,苏州在长江边完成生态景观防护林带栽种7616.8亩,为省下达任务950亩的802%。

闲步于吴江东太湖生态园,眺望太湖美景,令人心旷神怡。1350亩东太湖生态园,依托“水绿相依”的百里太湖岸线,以及温泉养生等文旅资源,已然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宜绿则绿,见缝插绿,城市变得越来越“绿”。截至去年底,苏州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8%,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9.5%,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32平方米。

50亩地不卖了,反倒补偿1个亿——这是前两年发生在吴中区金庭镇张家湾村的事情。位于太湖西山岛西侧的一块临湖地,原是已完成征收工作的地块。2017年,村里把这地放到区里进行土地指标平衡,放弃拍卖用作生态用地,拿到1亿元生态补偿金。过去卖地最赚钱,现在留着地赚钱,村民们深受触动,保护生态的决心更坚定了。

作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的政策探索,生态补偿最早在苏州起步。早在2010年,苏州就建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按每亩不低于400元标准予以补偿。2013年3月,苏州对生态补偿政策进行首次调整和完善,特别对列为“四个百万亩”的水稻田进行全覆盖生态补偿。2014年5月,苏州市人大制定颁布《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这成为全国首部关于生态补偿的地方性法规。

与此同时,苏州还开展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不仅带来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还激发了乡村蕴含的经济功能和富民功能。一些原本因为保护生态而被限制发展的村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实现了精彩蝶变。

治理产业、治理污水、治理每一袋垃圾 “醇正江南”:绿色发展成自觉

孚宝仓储管道配送项目直接连接陶氏、道康宁的生产车间,企业从原料到成品无需自建仓储;龙亿物流船用涂料供应链项目不仅为佐敦、立邦涂料提供外仓服务,还进行库存管理、优化配送,实现从车间到使用终端的点对点及时有效配送……来到张家港保税区,当地就地“接龙”形成的一条产业循环链条令人称奇。

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国际资本承载区、现代产业集聚地和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张家港保税区受到了产业结构偏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瓶颈制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现代供应链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新动能,深受启发的张家港保税区以化工园为依托,大力推进园区生产型企业与物流企业供应链的协同创新,杜绝产业发展的环境风险。

以理念创新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在苏州已经成为自觉行动。一座座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条条循环产业链,构筑起绿色发展的强大阵线。这种发展意识的全面觉醒,离不开倒逼机制的推动。

2016年,苏州率先在全国建立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大数据平台与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对企业进行分类施策,即优先发展A类企业、支持发展B类企业、提升发展C类企业、限制发展D类企业,资源要素优先向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企业倾斜,至今已完成对3万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和占地3亩以上的规下工业企业的综合评价。苏州人未雨绸缪拿出的这套系统,也为“263”专项行动、沿江化工整治、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低效用地再开发等重点工作等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性、原始性数据,提高了专项活动的工作效率和施策精准度。

企业追求绿色发展,市民过上绿色生活,绿色理念正在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个环节,“环境美”成为共建共享的发展目标。

民治路42号小区位于姑苏区双塔街道大公园社区,是一个只有4幢居民楼的微型小区。每天下午5点半到6点,居民都会主动将装有厨余垃圾的袋子放在收运车内。小区内还张贴了垃圾分类三色榜,每月对每户居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考评。“本来有个电喇叭提醒居民来扔垃圾,但现在大家都养成习惯了,根本不需要了。”大公园社区党委书记苏家蓉介绍,今年上半年,居民们一起讨论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他们充分发挥自治力量,开了6次会,最终确定了垃圾分类投放方案。目前,苏州共有1123个垃圾分类小区,覆盖率达75.9%。作为全国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之一,苏州预计将于2020年年中迎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垃圾分类处理了,而与生活相关的污水怎么办?2015年以来,苏州投资70亿元,在全域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为全市4792个村庄、近30万农户生活污水“接管”。去年10月,苏州“接棒”上一治理周期推出的新三年行动计划,将苏州城乡污水治理工作系统化地推进下去。截至2018年底,苏州已建成污水处理厂97座、市政污水管网约1.25万公里,污水处理能力为374.5万吨/日,约占全省的1/4。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苏州市不负众望,在几十年高速发展中,以高度的生态意识和行动自觉,坚决守卫这座美丽之城。“醇正江南”依然是这块土地上鲜活的乡愁。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755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