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天气秋高气爽,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参加登山等山地户外运动,好不惬意。在户外运动热潮渐涨背后,很多户外爱好者并不清楚山地户外场所经营需满足的标准,尤其是安全性保障。
山地户外场所有标准了。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GB 19079.30-2013《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 第30部分:山地户外场所》,首次对山地户外场所作出强制性国家标准约束,将于明年5月1日实施。
设施设备应有质检证明
记者翻阅GB 19079.30-2013发现,该标准较为简洁,共两页纸,规定了山地户外场所开放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与基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向社会开放的经营性山地户外场所。
山地户外运动场所提供的设施设备是否安全可靠,直接关系着使用者的安全。新标准
从事体育场所研究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黄希发告诉记者,标准中要求的质检证明指的是企业出厂检验证明,因为有些运动设备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可依,所以要求生产企业依据相关企业标准,提供检验合格证明,以保证设施设备质量与使用安全性。
另外,已有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的户外设备,新标准也要求使用达标产品。比如,动力绳应符合GB/T 23268.1的要求,水上救生技术装备和器材应符合JT/T 107规定的要求。
明确技术指导员数量
有了设施设备质量达标的前提保障,山地户外场地的安全保障制度更是必不可少。GB 19079.30-2013对此也作了最为详细的条款规定,其中,最为业界人士关注的就是针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标准要求户外运动场所制定《安全须知》,并在每次活动前对山地户外运动参与者进行宣示,这一点很重要。”黄希发表示,目前不少户外运动造成不良后果的一大原因就是,参与者不清楚相关运动的安全要点,缺乏安全防护意识。而对其进行宣示,让其脑中紧绷一根安全弦,变相增加了户外运动的安全系数。
从业人员要求方面,新标准规定,山地户外运动技术指导人员、救生人员等应持有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方能上岗。“山地户外运动持续时间超过8h的活动,山地户外运动技术指导人员与山地户外运动参与者比例应不小于1:12。”除持证上岗外,标准中7.6条款具体明确了技术指导员的数量。
据黄希发透露,讨论审议GB 19079.30-2013时,有业内人士提出参照运动强度来规定技术指导人员比例,但由于准确界定存在一定难度,后来讨论统一参照运动持续时间,明确技术指导人员与山地户外运动参与者的比例。
人员培训或是规范突破口
目前,一方面,登山、攀岩、越野、滑翔等户外运动正从“时尚”变得“日常”,开始从“少数人玩得起的高端休闲运动”日益走向大众化。另一方面,“驴友”遇难、失踪等事故层出不穷,户外运动的高风险性显而易见。业界人士认为,针对户外运动,包括运动场所,亟须进行规范化引导和管理。
分析山地户外运动事故原因可见,大多与活动无序、不规范组织有关,而这折射出专业技术指导人员的重要性。而GB 19079.30-2013对于从业人员的硬性规定,也算给户外运动上了一道“紧箍咒”。例如,作为中国登山协会的指定教学点之一,温州市登山协会从成立之初,就将户外指导员培训作为规范户外运动的突破口开展工作,避免事故多发。
针对指导员的培训,温州市登山协会秘书长吕俊武认为,希望通过对户外指导员的培训,使山地户外运动事业得到健康有序发展,让户外运动走向规范,期待着更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安全地走向户外,尽情地拥抱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