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斌
质监部门检验检测机构担负着产(商)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检验工作,为政府、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大量的产(商)品质量信息。多年来,质检机构在自身建设和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质检机构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暴露出与国家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诸多矛盾。在这种形势下,基层质检机构如何规划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新课题。笔者就基层质检机构的现状与发展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现状与问题
基层质检机构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布局不尽合理。目前,基层质检机构的设置不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而是以行政区划为标准,导致机构重叠设置,项目重复建设,特点不突出,缺少龙头骨干。
设备陈旧落后。长期以来,财政投入较少,县级质检机构设备陈旧老化,而且大部分属于自收自支,业务收入和日常支出相抵几乎没有节余,“有饭吃”成为大部分基层质检机构追求的目标,无力进行技术改造。
专业人才欠缺。质检机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少专业人才,尤其是县级质检机构专业人才更是捉襟见肘。目前,基层质检机构普遍存在的一大缺憾是:只能对产品的已知成分含量与标准要求的符合性进行检测,而不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构成成分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管理水平不高。基层质检机构的内部管理运行,基本上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上,不能很好地调动人才的带动作用,阻碍了技术机构的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职工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服务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对质检机构改革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
发展与对策
随着检测市场的对外开放,可以预见,国外一些实力雄厚、设备精良、管理先进的实验室纷纷进入我国,我们在检测市场上将直接面对国外强手的竞争。而就我们的检测机构现状来看,要与国外知名检测机构相抗衡,无论在知名度方面还是在人才、技术、装备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面对这种形势,质检机构必须找准市场定位,转变发展观念,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打破地域和行业的分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加强对检测资源的统筹规划。
机构整合,优化布局。改变地域条块分割的布局与设置,从侧重行政区划为主逐步转向以市场需求为主,立足于本地实际,着眼于地域经济特色和优势,坚持质检机构的设置与地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对质检机构进行总体规划,实行必要的重组、联合或合并,使基层质检机构在布局上趋于合理、在项目建设上统筹安排,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改变相互抢地盘争饭碗的现象,形成以国家级机构为龙头、省级机构为主力、市级机构为基础、县级机构为延伸、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质检网络,形成质检合力。同时,加强与系统外检测机构的联合协作,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检测联合体,拓宽事业发展投入渠道,形成自身、国家、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质检事业发展寻找新的活力。
项目整合,优化资源。现在质检机构数量多、规模小、实力普遍不强,有的质检机构所承检的类别虽多,但项目不全,没能形成“拳头”项目,既满足不了行政执法的需求,也无法参与检验市场的竞争。因此,有必要以地方支柱产业为重点,进行检测项目的有效整合,加强统筹规划,优化项目布局:第一,国家级、省级质检机构应集中财力往“高、新、尖”项目方向发展。第二,市级质检机构应结合当地重点行业、主导产品的发展规划来建设,打造特色,对当地量大面广、技术含量中等、设备投资不算大的检验项目,应当尽量放在地市级;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当地又有一定数量的产品,检测仪器设备投资较大的项目,应按照统一发展规划来建设,不求各地市“面面俱全”。第三,县级质检机构应向专业站方向发展,结合县域经济的状况有选择地上项目,并尽量由市级辐射县级、服务县级。第四,要利用资金投入加强引导,积极培育区域性检测中心或检测站,并通过集中财力、抓大放小、发展优势拳头项目,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创新机制,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严重制约了质检机构的发展,无论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或从质检机构发展的方向来看,改变传统管理模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应是当前质检机构的优先选择。随着事业的发展,选准突破口,适时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尝试股份制形式组建实验室检验集团,打造质检品牌,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现有人事、分配制度,推行绩效管理模式,真正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科学设岗、竞争上岗、量化考核、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的灵活机制,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基层质检机构更具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为山西省天镇县质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