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 质量先行——访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系史先诚教授
发布:2012/05/15 16:02:18,浏览:2174

如何实现产业升级?质量先行从何处着手?对此,记者专访了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系史先诚教授。

质量是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微观基础

记者: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似乎有些过于注重速度和数量,从而忽视了质量,这样一种高速增长能不能持续?是不是到了必须转向重质量轻数量的阶段呢?

史先诚: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made in china”的产品遍布全球。但是这些产品大部分是技术含量偏低的中低端产品或贴了发达国家的企业品牌,高技术含量高品质的产品不多,自主品牌很少,“中国制造”亟须在国际市场上提升品质形象。目前,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关口,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发展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是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引导企业注重并提升产品质量,视产品质量为第一使命,是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微观基础。

从微观企业来看,则必须注重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重质量而轻数量,因为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仍然需要相当的数量,即中国经济需要重质量、重数量,双管齐下。

内外环境压力将迫使企业转型

记者:哪些原因导致了现在中国的产业发展必须向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转变?

史先诚:首先,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产品品质、档次和品位,普通百姓强调产品的性价比,富裕起来的人则在强调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注重产品品牌档次,高收入阶层则更强调名牌、品位和奢华。以中国奢侈品市场为例,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称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达86亿美元,占全球1/4的市场。由此而见,中国人具有强大的奢侈消费心理和名贵奢华取向。但是,奢侈品市场的交易对象多是国际品牌,国内产品不多。这除了不少人“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外,关键是人们缺少对民族品牌的认同感。

其次,低质量、低档产品由于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盈利需要规模和成交量,企业扩张属于数量型扩张,能源消耗大、环境压力大,很多地区已经无法承载这种数量型增长。近年来,国际上对中国工业生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颇有微词,实际上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承接了大量的国际代工生产,发达国家将高能耗高污染劳动密集的产业环节转移给了中国,是中国在代发达国家实施了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污染留下,这导致中国环境压力巨大。

与此同时,政策导向和微观压力都将促使企业朝更注重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实现产业升级进行转型。

用制度化的检验规则来实施质量标准

记者:在现今条件下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如何实现制造业由量向质的转变?

史先诚:中国制造要实现从量向质的转变,首先需要从管理层的质量观念上改变,将质量追求视为企业的生命支柱之一,从上至下、从产前产中到销售服务都深入贯彻质量标准。前几年出现的牛奶业三聚氰胺事件代表着制造业仍存在部分唯利是图的生产企业,以次充好或以假乱真,严重冲击了人们对自主产品脆弱的信任基础。这正是近期出现不少消费者到香港扫货的真正原因。由于国内生活水平还不高,面临着比较现实的生活收支问题,绝大多数人都还是把工作当职业,能把职业和事业结合起来的不多。这就要全社会提倡敬业精神,把每一件工作项目都当作一件作品,以欣赏的态度来完成。当然,这是比较高的境界。目前还需要通过制度化的质量检验和质量惩罚规则来实施质量标准。

记者:在全球化环境下,中国的产业升级会遇到哪些来自国际和国内的阻力和困难?

史先诚:从大的方面讲,中国产业升级将意味着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同台竞技,甚至是同一层面的竞争。作为竞争对手,中国制造多是与跨国公司进行的错位竞争,在产品档次上拉开差距,中国制造多处于中低端,存在价格优势。中国制造进行产业升级,也培育出高档产品,则意味着与跨国公司进行正面竞争,跨国公司作为在位企业肯定会对新进入者采取阻止进入策略,以延长其市场势力。中国制造进行产业升级也面临着资金、技术、研发能力、市场能力等众多方面的瓶颈。此外,由于中国居民收入水平还没达到充分高,跨国公司发现中低端市场潜力的巨大,也纷纷进攻其产品的中低端市场,与本土企业在中低端市场拼杀,这进一步压缩本土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使本土企业产业升级的瓶颈更不易于突破。

建立自主品牌是一个漫长过程

记者:如何打造中国的高品质国际知名品牌?

史先诚:自主品牌之所以与国际大品牌在竞争上有差距,除消费心理之外,更重要的是技术不过硬、质量不过关,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与此同时,售后服务质量也是自主品牌需要大幅度改进的地方。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后,消费者需要几经周折后才能获得正常的调换和维修,这无疑造成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不信任。众所周知,空调维修市场比较混乱,消费者购买空调之时就会选择使用维修概率低的品牌。自主品牌技术质量提升后就敢于提供6-10年的质保服务,在品牌竞争中自然就有一席之地。

要在国际知名品牌市场获得一席之地,需要长远战略规划和每一步的精心运营。中国制造在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好的产品形象,性价比较高,但在发达国家缺少品位和高档的形象。难点之一是,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产品素来是以廉价商品为印象,要使发达国家居民认同中国制造为高档产品,需要局部个别突破,很难整体突围。中国技术实力较强的工业品可能比较容易获得国外企业认同,日用消费品则需要经年累月的营销推广。商务部在发达国家电视媒体上对中国制造进行广告宣传,是一个改变外国人对中国制造认同感的很好途径和经验,有利于改变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但这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记者:从历史经验上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否也有过这一过程?国外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史先诚:发达国家的国际知名品牌不是天生的,也是日积月累打造出来,品牌声誉有高峰低谷,经营过程中稍有不慎也会毁于一旦。究其根本,除品牌营销之外,产品质量是国际品牌经久不衰的根基,创新是国际品牌声誉加速的马达。日韩汽车业发展都培育了自主品牌,并成为国际品牌,反观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让人深思,时代不同可能是一种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对自主品牌发自内心的民族追求,而不是过于短视地兴奋于代人产销。

近年来,我国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明显滞后于经济规模的增长。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

(汪理)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899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