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 凝
质量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不是一个企业的问题,不是一个市场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2011年的“质量月”口号第一次提出了“共创美好生活”的主题,可见质量问题必将深入影响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质量的话题必将引发我们共同的关注,在我们的心中扎根发芽,一步步引导我们走向更加真实、和谐而美好的生活。
“有机食品安全吗,谁能证明是有机食品?”“国内奶粉买了你就伤不起”、“再好的牌子,也保不准有质量问题”。十年前,人们或许更多关注的是哪些国际品牌、哪些新奇物件买不起,而如今,当一片片质疑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时,“质量”二字在我们的人生舞台上粉墨登场,而为什么如此多的质量问题会频繁出现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探讨这个问题时,大多数人会想到质量问题的原因在于监管的不到位、企业的不负责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诚然,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产品的质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甚至对公众的健康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当我们的市场被假冒伪劣、有害添加、虚假广告等占据时,大众已经可以对市场产生清楚的认识并采取措施,这就造成了一种质量问题频发的现象,突出反映为我国的初级产品占比过高、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而导致这种质量问题频发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来自社会各界监管的滞后;另一方面则是人文道德建设上的滞后。
近年来,在质量监管部门、企业、各类社会团体等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质量战争,22年的质量月系列活动的开展更是对企业的产品质量的改进和公众的质量意识的提升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质量问题频出的背后必定有质量监管的漏洞,质量监管部门是责无旁贷的。而近年来产品质量问题的频繁曝光,并非意味着我们的监管水平在日趋下降,更多的应该是质量监管相对于公众迅速崛起的质量意识、日趋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的一种滞后。即并不是以往就没有质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在逐步曝光,市场的不正当竞争导致了这种情况的进一步恶化。更多的质量问题,甚至是越来越多低级的质量问题正在危害着每个人的健康生活。
“三鹿”倒台了,“达芬奇”做不下去了,而谁该为这些企业的悲哀买单呢?应该说,人文道德建设上的滞后必然要负责。当我们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时,就会发现,企业的核心定位落脚在了“利润”之上,而非信誉和质量。如果涉嫌提供虚假广告、制造伪劣产品的员工不认为这是他的责任,管理者也不认为该承担责任,甚至他们都不为欺骗了公众而感到羞耻,那么质量问题就已经演变成了文化道德的问题。质量好与否的决定权在人而非机器,再精良的技术,再完美的机器,如果使用他的人没有一颗重视质量的心,那么生产出的产品必定有质量问题。
当我们看到这一幕幕时,应当明白,整个质检系统必须敢于承担责任,必须清楚质量工作任重而道远。这要求质检系统把握质量月活动以及各类日常工作,将“质量”二字“实”起来。一是勇于承担压力,亮明质检系统在质量监管中的职责职能,敢于利用法律武器去抓质量问题,在监管过程中严谨、求真、务实;二是提高监管的前瞻性,在质量问题造成实质社会危害前将其扑灭,深入企业、市场一线了解问题,剖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三是加快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切合速度,使得中国的产品更加国际化,使得中国的产品更容易被世界接受;四是营造内外的重视质量的文化氛围,在内倡导公职人员不徇私,敢于去抓质量问题。在外倡导公众和企业重视质量,认清严把质量关是企业的生命,揭发质量问题是公民的义务。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经济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还有各种掺假、卖假,国家禁止的各类添加剂,以各种名义巧取豪夺,利益的驱使让不法企业和个人情愿冒各种风险。这边被打下去,那边又起来,虽然百姓呼声和相关部门打声一片,但势头却并未减弱。是不是处罚太轻,是不是地方保护主义,还是监管不到位,管理有漏洞?群众最关心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法治质量,树立全面、全程和全民的质量观,增强“向质量要资源,用质量保环境,靠质量实现全面发展”的意识。通俗地说,就是要让群众吃得放心,用得称心,住得舒心,穿得安心。
如何像支树平局长谈到的那样:热忱地为人民服务,严格地为国家把关,勇敢地为质量而战,践行人民质检的宗旨是每一个质检人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我们都应该行动起来,为“建设质量强国,共创美好生活”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