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马肉丑闻”未了,“鱼肉丑闻”又现——检测表明,一些欧洲国家某些特定种类鱼肉发生错误标注的情况超过1/5,目的是以次充好,赚取更高利润;而美国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纽约出售的海鲜约39%都涉嫌假冒!
据媒体报道,在英国食品监管及卫生当局近日查封的两家肉类加工厂数十袋牛肉末制品中,实际上不光含有马肉,还发现了驴肉,这些混杂肉末制品都是计划出口的。虽然屠宰与销售驴肉在英国并不违法,但这些驴肉的来源以及是否含有兽药残留都很可疑。
另据意大利安莎社报道,全球最大食品企业雀巢在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相关产品进行测试后,因发现其牛肉制品中含有1%左右马肉DNA,决定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下架该企业提供的速冻牛肉水饺和馄饨等产品。在向意大利相关政府部门通报检测结果时,雀巢还强调相关产品“不存在食用安全问题”,并将使用经检测认定为“100%纯牛肉”的产品进行替换,“我们向所有消费者道歉,一定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此前,德国大型连锁超市“利得尔”宣布在牛肉制品中发现马肉,且马肉成分高达50%。“利得尔”已把在芬兰、丹麦、瑞典和比利时销售的相关肉制品下架。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消费者保护部长亚历山大.邦德宣布,在迄今为止对37份样品进行的检测中,共有9份样品中发现含有马肉成分。这些马肉的源头是卢森堡和法国的工厂。
同时在法国巴黎皮埃尔与玛丽.居里大学任教的食品安全专家贝特朗.科松认为,作弊的企业是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产品质量,它们钻法律的空子赚钱,损坏的却是整个食品产业的名誉,也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埋下了风险的种子。法国养牛业协会主席舍瓦利耶马称这一丑闻为“一场真正的工业恐怖主义”。
欧洲特种鱼肉
错误标注超过1/5
“马肉丑闻”尚未过去,鱼肉造假的丑闻又接踵而来,而且在欧美更严重。检测表明,一些欧洲国家某些特定种类鱼肉发生错误标注的情况超过1/5,目的是以次充好,赚取更高利润。
德国马克斯—鲁伯纳研究所渔业问题专家哈特穆特.雷拜因博士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鱼肉造假在欧洲早已有之。不少研究所都发表过报告,指出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的渔业厂商有意给低价鱼贴上名贵鱼肉的标签。欧洲当前还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调查、评估鱼肉乱贴标签的问题。
德国联邦农业、林业和渔业研究所发言人米夏埃尔.韦林也向记者证实,海鲜产品被错误标注的现象在业界非常普遍。根据奥地利《标准报》的报道,德国蒂嫩海洋渔业研究所所长格尔德.克劳斯认为欧洲的“(鱼肉造假)问题非常现实”。特别是诸如比目鱼等价格昂贵的鱼肉,常常成为假冒对象。欧洲比目鱼非常受青睐,但因数量稀少,所以常会被其非洲同类替换,而后者的售价明显更低,口感也更差。此外,市场上销售的三文鱼很可能是鳟鱼,而外行人有时很难分辨两者的区别。研究发现,在抽检的德国产鲽科鱼中,1/4与标注名称不符。研究人员还发现,24%的西班牙产虾肉检测品存在欺诈行为。
爱尔兰农业、食品和海洋部部长西蒙.科弗尼曾表示,“爱尔兰多年前就发生过鱼肉以次充好的现象,比如用便宜的三文鱼冒充贵重的三文鱼。因此,爱尔兰食品安全局才决定定时对超市中的价钱出奇便宜的鱼肉食品进行定期检查”,“此后这项针对鱼肉的检查扩展到了针对所有特价的冷冻肉类食品——因此才牵扯出了此次波及欧洲多国的‘马肉丑闻’。”马肉和鱼肉造假事件的出现,标志着欧洲仅凭道德标准就能保证食品质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野生”鱼只是个假标签
实际上,鱼肉造假问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触目惊心。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纽约出售的海鲜有约39%都涉嫌假冒。
2012年12月底,一个名为“Oceana”的海洋保护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披露,从抽样调查的81家纽约商场和餐馆发现,其出售的海鲜有约39%都涉嫌假冒,以乱贴标签或乱写菜单等方式误导消费者。消息一经披露,引发媒体热议和消费者震惊,在接受调查的16家日本餐馆中,竟然无一通过鱼肉标识准确性检验,日本寿司和刺身的安全性由此大受质疑。
美国人通常习惯食用鱼肉,而不是整条鱼,这让许多商家更容易以次充好。商家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利用廉价鱼肉代替高档鱼肉,或者将一些消费者不愿食用的鱼肉(比如一些濒临灭绝的物种)标识为另一类鱼。这种做法很隐蔽,很难被察觉,相关调查是通过基因检测进行的。
《纽约时报》的报道说,调查发现,包括罗非鱼和方头鱼在内的13种鱼肉被标识为红鲷鱼,但是方头鱼由于含汞量高,已被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定为不适宜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食用的鱼肉。94%标识为白鲔鱼、金枪鱼的鱼肉食品其实是蛇鲭鱼或者油甘鱼,这两种鱼肉含有毒素,有可能引起严重腹泻。报告同时指出,美国市场鱼肉食品标识混乱的情况在波士顿高达48%,在洛杉矶高达55%。
《福布斯》杂志分析指出,这种造假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更危害公众健康、引发食品道德危机。如今,出于健康的考虑,许多美国消费者愿意花更多钱选择野生的鲑鱼,但是根据“Oceana”的报告,这也于事无补,因为所谓的“野生”也不过只是个假标签。
零售业几家欢乐几家愁
此次“马肉风波”刚刚见诸报端之际,英国零售企业股价一度集体下挫,但该板块中的Morrison超市公司却逆势走强,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对此分析人士称,与竞争对手最大的不同是,该公司拥有18家直营农场,可以直接向公司供应鲜肉,其纵向一体的管理体系也将保证食品安全。Morrison超市公司最新发布的数据则显示,1月份其鲜肉销售环比增长了18%。“马肉风波”出现以来,该股一度上涨6%。
另外,销售“放心牛肉”的企业也吸引了投资者的眼球。虽然JBS公司意外“陨落”,但远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农业公司股价仍强势上涨,自1月16日以来,该股涨幅达到近20%。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次事件是“疯牛病”以来欧洲最大的一次食品加工行业丑闻,欧洲各行各界纷纷检讨食品监控环节,日后势必加大监控力度。欧盟已要求所有成员国从今年3月起对牛肉进行DNA检测,检查牛肉是否纯种,是否含有违禁药物成分,此类检测日后还将适时扩大到猪、羊、鸡、鸭等。基本面的变化将直接对食品检测企业构成利好,目前,欧洲最大的食品检测企业——法国欧陆集团、英国食品检测企业Intertek集团均预测称,其业务需求近期有望迎来爆发期,两家企业股价上涨双双超过10%。
加拿大建议欧洲人吃海豹肉
“马肉丑闻”拉响欧洲的食品安全警报,加拿大媒体则借机建议英国以及欧盟诸国引进海豹肉“度过肉食危机”。最新民意调查显示,由于担心意外吃到马肉,英国目前已经有1/3的成年人拒绝购买快餐食品,7%的人索性戒荤茹素。加拿大媒体借机宣传海豹肉的好处,并建议欧洲诸国将进口海豹肉提上议程。加拿大《国家邮报》16日文章称,与其纠结猪肉、牛肉的真实性,欧洲诸国不如选择加拿大出品的海豹肉,并标榜“海豹肉是个好东西,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口味上佳,烹制方法多样”。
在加拿大,海豹肉的产量丰富,整个北大西洋都是其“牧场”。文章信誓旦旦地表示:“海豹肉能帮助欧洲度过肉食危机,丰富欧洲人民单调的食谱,是个双赢的选择”。然而,《国家邮报》此番言论被质疑“别有用心”。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豹猎捕国,多次遭到动物保护组织的谴责。由于猎捕数量庞大、捕杀手段残忍,猎捕海豹被一些动物保护人士称为“政府支持的屠杀行为”。爱护动物组织称,海豹肉在当地没什么市场,很多猎手只是为了取皮卖钱。海豹猎杀点时常可见大量海豹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