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质量成本新优势
发布:2015/08/10 16:42:45,浏览:1459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工信部考察时强调新形势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打造创新驱动、智能发展、质量成本和绿色制造4个新优势,其中质量成本是影响中国制造的基础性因素,因此打造质量成本新优势就显得尤其重要。

打造质量成本新优势,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要搞清质量和成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这一点没弄清,付诸实施的“打造”行动可能就会出现偏差,甚至误入歧途。

事实上,早在几十年前,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就已经把质量和成本的逻辑关系解释得十分清楚,但时至今日,中国的许多企业仍存在观念误区,认为高质量必然导致高成本,而中国的消费者也大都想当然地以“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为信条。不管是企业看重成本,还是消费者贪图便宜,两个误区会导致一个后果:不重视质量。显然,现在“中国制造”整体质量水平不高,既有企业的原因,也有消费者的原因。

研究国内外市场中典型的企业成败案例,人们发现,好货也可以是低成本的,相反,次货倒更容易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生产出的不合格产品不仅要消耗与生产合格产品相同的资源,包括原料、人工等,而且把这些不合格产品挑出来,除了检验程序本身的消耗费用外,企业还得增加对这些不合格产品的库存和返工费用。更大的问题是,一旦不合格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因消费者不满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企业费用支出和声誉损失,更是难以统计的成本负担。所以,高质量反而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能力。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一个有5%不合格率的工厂,如果能改善到不合格率为零时,其生产能力就有不小于5%的立即改善,而企业所可实现的成本降低则要远远大于5%这个数字。

显而易见,质量不应该被理解为相应的规格和标准,而应关注这些规格和标准是为什么目的制定的。也就是说,所谓质量,归根到底是满足用户的需要。如果企业的产品完全符合“规格”,但是用户不接受或者不满意,这个规格就毫无意义。具体而言,产品的质量好坏,能否被顾客所接受,并不是按标准规格制造出来的,也不是实验室数据能检测出来的,更不是质量统计、抽检或试验场上的测试所能保证的,真正的质量是立足于用户需要,追求不断提高用户满意程度而形成的。正是在这一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从戴明以后,诞生了“缺陷产品”或称“瑕疵产品”,即符合企业生产标准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的产品)这一概念,并由此促生了产品召回制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提升,不再仅仅满足于产品或服务的最基本属性和功能,而是有了新的要求,开始从图“便宜”转向求“好货”。而对于这种新要求,大多数企业似乎还没跟上。所以,企业现在必须重视质量,加强质量管理了,这既是企业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外在需要,也是以质量降成本、以质量求利润、以质量求生存这些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企业只有坚守质量第一理念,在质量上精益求精,才有可能实现质量-成本-生产力-利润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得到长足的、长久的发展。

李克强总理就如何打造质量成本新优势进一步阐释,要“增强工业基础能力,攻克一批先进基础工艺,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质量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备水平,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强化人才支撑,培育更多大国工匠。”他强调的几个“基础”,无疑都体现了质量成本的逻辑,而要实现质量成本效益最大化,则需要懂得质量成本关系并能将其价值充分实现的大批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制造工匠。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778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