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菱卓越的创新模式
发布:2015/10/29 15:25:51,浏览:1656

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姜晨

内容提要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全球知名力学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专业制造商和测试服务商,是创新型企业的代表。随着我国载人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振动、噪声、冲击、疲劳和加速度等力学载荷试验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创新”模式推动现代高科技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国内制造业水平,提升国防实力。本文主要介绍了东菱在创新模式的探索过程中运用卓越绩效管理取得的一些心得和成绩。

关键词创新、卓越绩效、创新环境、创新模式、创新平台

正文

创新是东菱文化和战略的核心,从公司愿景到员工行为,从产品设计到管理改进,从平台搭建到成果开发,从市场占有到社会认可,东菱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创新活动。从2011年公司导入卓越绩效管理以来,公司的创新模式更是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和提升。

一、高层领导的作用

(一)东菱的愿景

东菱的愿景是成为“中国振动的骄傲,科技创新的沃土”,提出并践行“观念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的创新文化贯穿于企业发展始终。高层领导通过文化系统的建立将其贯彻给股东、员工、客户、相关方和社会,让创新在东菱拥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环境的建立

在营造创新氛围方面,通过组织举办“东菱科技科技成果展”、成立“东菱科技科学技术协会”、开展“年度重大研发项目评比”等举措,在全体员工中普及“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价值观念,激发创新热情,弘扬创新静神。

在健全创新机制方面,制定了“服从道理,不屈从权威”的管理原则,让管理组织最大限度让步于科技创新,建立了矩阵式管理结构,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并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8%~10%作为专项科研经费,用于新品研发和现有产品的技术升级。

在搭建创新平台方面,坚持“风险主担,利益共享”的合作理念,在与高校的合作中,主动承担风险的主要责任,最大限度消除合作阻碍,先后与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成立了合资合作项目,集聚行业创新资源,打造立体创新平台,提升集成创新能力。

在完善创新过程方面,注重打造学习型企业,培养学习型团队,提出了“差距决定空间,学习决定命运”的口号,号召全员学习,不断进取;同时,实行“允许失败”的宽容政策,鼓励员工创新,破除束缚他们创新的障碍和枷锁,从而实现让想做的人能做,让能做的人敢做。

公司高层建立了创新机制,培育了创新的土壤,让创新的种子在东菱内部发芽,不仅将“创新”应用到了产品的设计,在文化、管理、战略、人才等多个领域均得到了创新应用。在创新表率过程中,公司高层积极带头,身先士卒,积攒每一点创新的能量,扫除雾霾,勇于实现“中国梦”和“东菱梦”。

(三)创新模式的建设

东菱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主体,以模式创新为手段,通过立体创新及技术集成,形成了具有东菱特色的创新体系。

东菱公司广泛开展产学研和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以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院士顾问团、学术委员会、千人计划研究院等为土壤,不断提供企业在创新过程的信息养分、技术养分和市场养分。通过20年来在力学上的积累,以振动试验系统为根基,在动力学、基础材料领域不断拓展为绿叶,不断吸收疲劳、可靠性、模态等方面的营养。通过项目合作、共同研发,在多个合作和众多国家及民生项目上结出了丰富的产品应用成果,23项产品打破国际封锁和禁运、17项产品国际首创、58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四)创新平台的搭建

东菱目前拥有3个研发中心,每年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8%~10%,专业研发人员12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1/3,承担了多个重大技术的攻关和重大项目的研制,成果转化30多个。依托江苏省力学环境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整合社会优势资源,成立江苏省力学环境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引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专家学者,首次将学术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链接到一个企业实体平台上,先后举办了多次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探讨当前力学理论研究和振动利用工程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并与相关军工单位联合开展了社会培训活动,培训社会从业人员近千人次。

公司承担了神舟系列、北斗系列、天宫系列、月球车、风云系列等重大航天型号动力学试验任务;承担了航空发动机、内燃机、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核工业等重要关键试验任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已经研制开发200多项力学试验装备,共申请244项专利,授权193项。与全国40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了40多名院士、千人专家团队。

二、战略制定与实施

(一)战略的制定

公司围绕公司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确定战略核心为“创新”。在此基础之上,公司制定了两大关键战略:差异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围绕这两个关键战略,制定了多元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产品聚焦战略、产学研战略等一系列战略,以及围绕这些战略进行了一系列战术策略。公司的战略制定、目标制定、战略部署和绩效预测均围绕着“创新”进行。

(二)产学研战略的实施

产学研战略是公司创新战略的一个核心,公司与多所知名院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先后与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合作成立子公司,与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校企联盟,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设立奖学金,为高校的科研教育输出设备、技术和资金,真正实现了企业参与科研,科研融入企业,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科研实力得以迅速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企业也从最初的单一产品生产,发展成为现在的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从单纯振动试验台的制造,特别是电动振动台的制造延伸到了多门类的力学环境试验装备的研究与开发,拓展到了机、电、仪、气、液、软件、硬件、强电、弱电、服务等业务范围,并走向了振动利用工程。

公司主动参与大量的学术研究活动和工程实践活动,与各个学科体系主动对接,共谋发展,承办了由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工程与材料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航空发动机先进材料、制造与检测技术研讨会”,积极推进各个行业学会、协会的蓬勃发展,是中国力学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江苏省军工学会、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的骨干成员单位。

三、顾客与市场

公司在创新中不断探索经营内容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定制化服务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公司目前有7个系列46大类200多个产品,可以提供整套测试解决方案。在测试领域,公司成立了测试研究院,形成了测试、认证、方案支持、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为测试服务提供了全套的解决方案。

四、资源保障

(一)人力资源保障

如今,公司已集聚了一大批包括国内相关专业的顶级专家、资深研究员和学科带头人在内的优秀科技人才,组成了东菱的研发团队。公司成立了由航天、航空、船舶、电子、兵器行业的材料工程、力学等方面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组成的科学技术委员会,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智囊团;组建了技术中心、计量检测中心和试验技术研究所,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36%,形成了以行业资深专家为核心的老中青三级研发梯队,满足了创新发展的人才需要。

公司在20年的成长过程中,依靠其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公司高层提出了“差距决定空间,学习决定命运”的学习理念,鼓励和支持公司员工积极参与学习。公司高层为学习氛围的培养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和培训平台。在这两个平台下,不断投入人力、物力、社会资源,来共同打造属于东菱人的学习空间和平台,使得企业和员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企业与高校共建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积极入选“中法‘创新企业计划’”,创造条件实现员工的后续教育和出国深造,并全额资助员工的教育费用。到目前为止,共有30多位员工在公司提供的平台上,拿到了大专、本科或硕士研究生的文凭,培育了“333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农民工”、“苏州市技术能手”等一批骨干。同时,公司领导还担任了苏州大学研究生导师职务,因成绩突出,荣获“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

(二)创新激励

公司围绕价值观建立了鼓励和认可机制,对“创新”的行为给与了高度的认可,鼓励公司员工及其他相关方实现卓越绩效的活动。公司由人事行政中心建立了一套鼓励卓越的评价方法、流程并公开透明地组织实施该活动,用以表彰在一年中表现优秀的团队及个人。在每年公司的年度会议中对获奖者给予鼓励,高层领导者亲自参与颁奖,促进经验总结或内部分享,激励员工和相关方的行为趋向公司引导的方向。

五、过程和测量、分析与改进

东菱在创新过程中,非常重视过程管理和测量、分析与改进,识别了创新所涉及的全部过程,并对该过程的目标进行了测量,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进行了改进。

东菱公司坚持创新型思维和创造性实践相结合,依靠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主体、以模式创新为手段的三位一体创新体系,矢志不渝自主创新。东菱的成功不仅仅是产品的创新的成功,也是导入卓越绩效管理后产生的创新模式的成功,更是民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成功。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780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