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品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拥有国际知名品牌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近年来,很多中国企业不断加快品牌建设和走出去的步伐,在全球市场的影响逐渐增强。然而,正如全国质检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更不是品牌强国,因此,必须加快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一个品牌一旦在老百姓心目中确立起来,就可以成为质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老百姓就会放心购买和消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就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思想。“三个转变”中,“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排在最后,有着深刻的用意。一方面指明,品牌是一个更高层级的概念,向中国品牌转变对中国经济现实和未来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另一方面也提醒,实现这一更高层级的“转变”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的确,当前中国品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全球知名综合性品牌咨询公司英特品牌(Interbrand),不久前发布了2015年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登上这份榜单的中国品牌只有华为(88位)和联想(100位)两家。而前一年只有华为一家上榜,再往前则根本没有中国品牌的身影。品牌代表经济实力,并非虚言。全球市场各领域的竞争都越来越明显且集中地体现为品牌竞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拥有全球90%以上的名牌;驰名世界的品牌产品产量不到同类产品的3%,但销售额却占到50%左右。有市场调研机构数据分析显示,一台苹果iPhone6s Plus的成本大约是1500元人民币,但其市场售价却高达6000元左右。其间的差价,很大一部分是苹果品牌的溢价。而作为这款手机的主要组装者,中国代工企业仅能拿到每台不足100元的加工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