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粽子质量安全舆情分析
发布:2017/06/15 14:38:42,浏览:1200

20110603090218903

事件概述

531日,南方日报报道新闻《为卖相好老夫妇给粽子加硼砂被判刑一年》曝光广州廖某制作出售硼砂粽获利1500元的新闻。

63日,微博话题#北京曝光#披露,当日北京食药部门和公安部门近日联合查抄三家粽子生产黑窝点,查扣违法生产粽子17700个。该条微博被转发905次,在网络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此条微博之后,随着端午节的临近,不合格粽子的曝光接连不断。

事件追溯

ECharts

531日,南方日报发布《为卖相好老夫妇给粽子加硼砂被判刑一年》报道。随后全国各地的“毒粽子”新闻接连不断的被媒体曝光出来。

传播时间线

不合格粽子曝光整体舆情发展表

整体上看,粽子质量安全的舆情传播呈现出很强的季节性。整体的舆情传播在611日(端午节假期结束)后基本消失。其中,610日的舆情爆发期虽然有着较高的关注度,但是关注期较短且已经是粽子销售的末期,并没有继续发展后续舆情的环境。

ECharts(1)

不合格粽子新闻曝光发展表

ECharts(2)

不合格粽子微博关注发展表

通过单独分析新闻报道的发布量和微博转发量可以发现,新闻和微博的高峰期有着一个“滞后期”,不合格粽子曝光的相关新闻自531日出现,一路上行,在67日端午节前达到高峰期,而微博关注量的大幅度上涨则出现在610日。此前的微博关注量仅有63日有着一次不太明显的上涨。

611-12日的少量后续报道也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态势中。11~12日和不合格粽子相关的微博条目都没有超过100条。这和正常的产品质量问题新闻,尤其是食品质量新闻的微博关注程度有着显著的区别。

本次不合格粽子的舆情始发地虽然是广州,但是在广州531日曝光出不合格粽子新闻之后不合格粽子的新闻曝光是全国性的。

62日,醴陵下架约30公斤标识不合格的粽子;张家口查封17家“黑作坊”。

63日,北京曝光了不合格粽子生产窝点。

66日,河北新闻网曝光抽检中查出甜味剂的粽子品牌。

而与此同时,微博平台对于这些新闻几乎都是采取了“熟视无睹”的态度。每天的平均微博数量只有1000条左右。而同期的北京“毒跑道”的微博关注量基本都维持在5000条以上。

趋势分析

从新闻曝光的总数上看,从531日到611日,总计只有约5000条与不合格粽子有关的新闻,其中有一大部分新闻是当地质监局的抽检结果中不合格粽子批次存在1批次~3批次之间的非敏感新闻,63日北京查处的3个黑作坊窝点,查封17000余粽子,可能是今年有统计的最大的一例不合格粽子曝光新闻。

从微博传播的效果上来看,2016年关于不合格粽子的所有微博话题的关注量都没有#粽子吃甜的还是咸的#话题关注量高。610日的微博转发量最高也只有20000条。

然而这并不能轻易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016年的不合格粽子并没有引发舆情危机。有关部门需要注意到的是,微博用户对于粽子不合格的新闻报道的无动于衷,恰恰证明了粽子或者其他食品的“不合格”新闻已经成为了微博报道的一种“新常态”。对于微博用户来说,端午节听不到粽子不合格的新闻可能才是真正的新闻。以此为基点思考,整个端午长假中,微博平台直到610日,端午3天假期的最后一天才“反应”过来,对于不合格粽子的相关微博的转发量突然爆发式的增长,从前一天的395条,增长到了第二天20667条。增长52倍有余。

微博平台一向以庞大的用户人数,快速的反应速度,激烈的舆情发酵为特点,成为了我国网络舆情的重点关注平台。在此次不合格粽子新闻传播过程中,微博平台反常态的“神经粗大”,在这其中,隐藏的是公众对于政府部门职能的严重失望。

媒体报道分析

媒体报道来源统计

来源类型统计图

关于不合格粽子的报道当中,尽管微博的反应相对冷淡,但是微博依然是其主要的传播平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微博的多人发声,同一条新闻,不同的认证V号发布,就会被记录为一条新的新闻条目。同时微博的转发和新闻再生的速度也不能小视,短短一天时间就可以爆发出20667条相关微博,足见微博平台的舆情影响力。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政务网站的报道比例达到了3.53%。过往的舆情事件中,政府部门在网络上的绝对“响度”一直都不算高。而在2016年的不合格粽子事件中,政府部门的声音力度显著的加大了。在通报不合格新闻的力度上不放松,才更能体现出政府部门重视网络舆情的决心,这也是消释群众对于政府不信任感的第一步和最重要的一步。

媒体关注度数据(不含微博数据)

媒体活跃度

排除微博数据之后,可以发现和微博合称“双微”的微信平台的关注度超过了各家门户网站。值得关注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是中国质检网的网络关注度超越了新浪网和新时网。中国质检网的关注度提高,是政务网站的一次里程碑。政务网站的存在意义绝不仅仅是存在本身。

只有做到了传达政策信息,公开政务信息,沟通政府和群众的政务网站,才能够为其背后的政府机关服务。

舆情处置建议

加强沟通,重建信任

在这一次的舆情传播过程中,虽然微博的反应让人感到严重的危机感。但是在不合格粽子的传播过程中,政务机关的发声力度显著提高。展现了往年类似舆情发展中不一样的地方。

查处食品质量不合格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斗争过程。想要彻底的保证食品安全,建立高品质的食品安全环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建设,这其中必然会出现反复和爆发性的食品安全危机。但是历史上发展的必然并不是政府机关放任食品安全舆情任意发酵的理由。在过往的不合格新闻当中,政府声音只是一个传话筒,“某市几批次检查中,查出几批次不合格”,此类通报是政务公开的一部分,然而并不应该是政务公开的全部。

在此次舆情发展中,“广州市检查粽子合格率达到了98%,市民朋友可以安心食用。”之类的政府声音更加活泼和生动。尽管内容可能和原来不过大同小异,但是改变了生硬,刻板的政府形象。是恢复群众信任的第一步。

追查善后,杜绝“年经”

本次舆情发展的特点比较鲜明,“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沉默了10天以后,610日微博突然爆发出了20667条微博。在爆发了20667条微博之后,微博和新闻的热情都仿佛一夜蒸发一般的消失了。

无头公案,无尾新闻都是对于政府公信力的巨大破坏。在网络语言中,对于每天都要反复提及的同一新闻或者论坛帖,往往会以“日经帖”称呼作为鄙视。而每年端午的不合格粽子新闻,就好像“年经”帖一般,每年都要刷一刷“存在感”。政府在处理食品安全事件时,要注意“除恶务尽”、“斩草除根”。“今年查处,明年照旧”的新闻常态,是对于政府形象和民众信任极大的破坏。

加强监管,防患未然

食品安全问题,核心还是在于建立一套更完善的监督体系和市场规则。法律和监管都是“马后炮”。负面新闻一旦出现,就是一次对于政府形象的破坏。一次10批次的检查,被检查出1批次的不合格,既可以看成是90%的合格率,也可以看成是10%的不合格。在追求关注度的新闻媒体和网络门户中,最成功的标题绝对不是造谣,而是贴出“节选”的事实。

在这样的挑逗标题的影响下,再小的工作失误,也会造成一定的形象损失。建立一个更加健康的市场环境,让不合格被消灭在源头上。是政府部门面对舆情危机时更加主动的解决方式。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7802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