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正进入黄金时代,新产业加速发展,标准应成为“助推器”而不是“扯后腿”。国家、地方标准修订应适应创新加速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培育反应快速的团体标准
最近,小米平衡车伤人第一案立案。由于缺乏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责任认定成为难点,无论是法院裁决或是消费者举证,都难以界定平衡车伤人究竟是因为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设计缺陷,或是消费者操作不当。
事件一出,对相关标准的呼唤更为迫切。这种迫切,不仅是因为出现事故时,责任认定需要标准,更来源于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把目光投向电动平衡车行业,几年间,这一行业可谓经历了“野蛮生长”。作为短途代步工具,能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平衡车产业始于2009年左右,到2015年,仅在深 圳的生产厂家就超过500家,考虑到电机、模具、电池等关键配件,已发展成规模过千亿元的新产业。李心萍
一方面是行业规模急剧膨胀,一方面却是混乱的竞争。由于缺乏标准,电动平衡车行业进入了厂商想怎么生产就怎么生产的状态。一些厂商采用劣质零部件、二次组装等方式降低成本,甚至出现在平衡车电池里灌水泥沙子替代电芯的案例。混乱的竞争,让不愿意降低质量的厂商难以为继。不少业内人士感慨,如果标 准持续缺失,这种恶性竞争可能让整个行业快速归零,这个千亿市场规模的平衡车行业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还好,鉴于平衡车市场的混乱局面,广东省质监局最近就电动独轮车、电动两轮平衡车通用技术条件进行了标准立项,以作为当地市场监管及监督执法的凭据。政府主导型标准的立项对电动平衡车行业是强心针,却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意味。受限于审批流程,一般地方标准出台需一到两年时间,国家标准则耗时更 长,制定周期平均为3年。混乱的电动平衡车行业能否熬到相关标准的出台,还是个问题。
相比之下,国外产品标准特别是新产品的标准,大多是交由行业组织或消费者组织制定的团体标准,其特点是流程快、能够快速推广、及时规范生产和消费。以美国为例,由于2015年全美出现了40起平衡车意外起火事故,亚马逊在去年年底强制下架所有平衡车。对此,美国消费品安全协会宣布,所有平衡车的制造商、进口商、经销商,其在美国本土生产、进口、销售的平衡车必须符合最新的安全标准,包括UL2272平衡车电路系统认证标准,为电动平衡车行业下了 “快、准、狠”的药方。
标准“慢产”的尴尬不仅存在于电动平衡车领域。近两年,空气净化器、防雾霾口罩等新产品都曾因标准滞后而出现生产无序、消费者一头雾水的情况。需求催生产品,产品培育产业,产业呼唤标准出台。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往往会引来竞相开发。在此情况下,及时出台标准,既可以对新产品设置必要的技术门槛, 把冒牌货或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挡在门外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也可以让合格的新技术、新工艺更好地推广应用,让企业在创新时能够放开手脚。
创新创业正进入黄金时代。新产业加速发展,标准应成为“助推器”而不是“扯后腿”。国家、地方标准修订应适应创新加速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培育有 公信力的团体标准,使其既能在行业发展初期呵护市场健康发展,又能为后续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实现这一点,需要政府部门简政放权,也需要引导社会认识,让快速反应的团体标准更好地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