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追溯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官网发布了进口刹车片监督抽查情况,抽查结果显示,其中从口岸抽查71批次,不合格8批次;流通领域抽查388批次,不合格211批次;电商平台抽查8批次,经检测不合格7批次。进口刹车片总体不合格检出率达到48.4%。
刹车片由背板和摩擦材料两部分构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突然刹车或者受到外力撞击情况,刹车片的剪切强度,就是测试在刹车片遇到突然外力的情况下,背板和摩擦材料是否会脱落。如果紧急刹车时刹车片的背板和摩擦材料出现脱离或断裂,可能对行车带来安全隐患。
而在摩擦性能项目检测中,共有21个品牌的产品不合格,其中包括奔驰、奥迪、丰田、雷克萨斯、现代、宝马、路虎、凯迪拉克、福特、吉普、本田、英菲尼迪、日产等著名品牌产品。检测中发现很多刹车片在温度达到300度以上情况下摩擦系数会突然减小甚至低于国家标准,这对刹车片的安全性来说有非常大的潜在危害。比如汽车在长距离下坡时,由于刹车频繁,刹车片的温度会非常高,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摩擦系数突然降低,就会导致刹车制动失灵、速度失控,很容易造成事故。
此外,本次抽检还发现数量众多的刹车片在标志上不符合我国国标规定,例如完全没有中文信息或提供的信息不全。
此次抽检事件经过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和央视《每周质量报道》于12月18日公布后,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针对进口汽车质量的讨论。
传播曲线图
“进口刹车片检测事件”传播曲线图
此次进口刹车片抽检问题于12月18日曝光后,媒体及网友关注度在次日达到峰值。仅12月19日一天,媒体(含自媒体)的转发量就达到上千条。其中,央视网、搜狐网、网易新闻及各省门户网站等140余家主流媒体刊发了有关此次进口刹车片抽检不合格的文章,新浪、腾讯等90余家新闻客户端也同期进行了转发。据新浪舆情通数据显示,有292家微信公众号对此次事件进行了关注。除此之外,共计84家论坛以及700余个微博用户发布了相关信息。
媒体报道分析
“进口刹车片检测事件”媒体报道分布
在此次“进口刹车片抽检不合格”事件传播过程中,微博依然是舆情传播的主力。截止目前(12月20日10时),新浪微博对该信息的转发量达725条。进口车辆在国家抽检中问题频现,尤其是涉及车辆驾驶安全的重大问题,引发网友讨论。
网友观点分析
不要盲目相信进口产品
@卓尔伤:进口的也未必可靠,是该查一查国外的这些商品了。
@我叫零零五:感觉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一说到国外商品就是好,见不得说问题,一说立马转移到说国内不行。国外的商品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完美无瑕!国内有些是不比国外,但也不是说外货就是完美的!
希望职能部门监管到位
@陈秋霖V:这真是隐形的杀手!安全检查,国内国外产品都不能含糊!
@饭蛋炒米虾:我们是外行人,并不知道刹车片怎样才算合格,只能寄希望于监管部门了。
质疑国产汽车质量
@pagrag:国产的就都合格了吗?抽查国外商品的同时,也好好查查国内的。
@还是叫阿星:也要注意提升国产品牌的质量,这样才能让国人放心买!
舆情解析
一、提高进口车辆质量安全,重拾消费者信心
对于2016年进口车辆多次发生质量问题,我们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从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来看,如果是车企进行主动召回,对于维护车辆安全质量是有利的,而如果是在社会舆论或国家相关部门干预下进行的‘被动’召回,则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利益,还有其品牌自身;从另一方面来看,进口汽车频繁出问题也说明,中国市场对进口汽车的检测重视程度提高,只有提升进口车辆竞争力,才能重拾消费者对进口车辆的信心。
二、进口企业也应做到“同线同标同质”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视察质检工作时提出“三同” (即“同线同标同质”)要求,即中国企业出口、内销产品在同一生产线、按相同的标准生产,使内外销产品达到同样的质量水准。进口车辆企业在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也应做到“同线同标同质”,不应该对输入中国车辆就质量上有所疏忽,应和输入其国内车辆一视同仁,对国内外出口的车辆用同一个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升品牌价值。
三、质监部门加强对进口企业的监控力度,全面提升质量安全
中国对于外国企业有诸多优惠政策及福利条件,但这并不代表对进口企业质量安全的忽视。纵观全年,中国多次对进口企业的监督工作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有关监督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进口企业质量监督工作,完善产品监督体系。要求进口品牌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各有关授权经销商须停止进口、销售不合格汽车部件,并主动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和义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须密切关注和收集辖区内相关进口汽车部件的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加强对辖区内相关企业的监督。同时,提醒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进口汽车的车主驾驶车辆时要注意车辆状态,发现问题时及时联系授权经销商,稳妥处置。对于抽查不合格的产品,要依据相关法规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更好的保护中国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