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吧!中国之翼
发布:2017/06/20 14:25:56,浏览:1301

背靠车床,一身工装。凝神专一,技近乎道。任何一个工业时代的传奇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

2017年第一季度,C919国产大型客机,这个寄托着中国人大飞机梦的机型即将首飞。首飞冲刺阶段,中国商飞公司的能工巧匠施品芳和他的工友们正在为这个“看着长大的孩子”忙碌着。

老匠人的急活与绝活

有急活!这个要紧的零件是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气密试验接头,工艺指令单上标注了一个大大的“急”字, 5.5个小时之内要将这个零件做出来。

施品芳对照图纸,拿着工具测量起来。“交给我的活从来都是急活,也都是市场上买不到,数控机床很难做出来的。”施品芳边忙边对半月谈记者说。

C919首架机已总装下线,目前正在对飞机性能检测,常会需要一些新的工具和零件,这些工具和零件都在设计师的图纸上,而要将图纸变成实物,就必须交给施品芳所在的工装车间。

通常交到施品芳手里的活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除了由工装师傅按照设计做出来,没有其他任何办法——市场上没有现成的零件,也不可能在同行或供应商那里买到。

拉开工具箱的抽屉,几十种大大小小的刀具赫然眼前,其貌不扬,有的看着甚至像车下来的废料,但施品芳说秘诀就在这刀头上,细微的角度不同、弯度不同就能做出不一样的东西。

“别小看这一个零件,它要用上十几种刀具才能完成。”施品芳拿着正在加工的器件对半月谈记者说。

施品芳的工作台只有半平方米左右,他一天工作8小时,一干就是45年。“我喜欢这个职业,只要身体允许,我就愿意站在这里。”

C919的测试工作夜以继日,没有工作日和休息日之分,施品芳自然也随时待命。

两遭重创,终不放弃

施品芳1971年参加工作,那时的上海飞机制造厂(现中国商飞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5703厂,负责维修空军飞机。直到1974年,中央下达研制运十飞机的命令。

施品芳说起当年的故事,眼中还闪耀着光芒。“运十上天的时候,我们都非常激动,这是从我们手中制造出来的第一架民用飞机啊!

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运十项目下马了。厂里的老师傅们都还清楚地记得,1985212日,运十完成最后一次飞行就趴下了,厂子一下陷入了困境。

飞机项目下马,对这些造飞机的人无疑是最大的打击。很多员工选择离开,另谋生路。

“当时,我女儿考上美术学院,费用很高。因为家里有困难,我也动过离开的念头。但厂里人才快走光了,如果真要再造飞机,没人怎么办?最后我还是留下来了。”施品芳说。

1985年,上海飞机制造厂和麦道公司合作。但好景不长,按照订单,上海飞机制造厂要为麦道生产40架飞机,仅仅交付了2架,这个项目又停了下来。

希望再次破灭。看着日夜陪伴自己,本以为可以一展身手的操作台被销毁,很多师傅流下了泪水。飞机不造了,造飞机的人去哪里?上海飞机制造厂第二次遭遇人才流失。

直到2002年,国产新支线飞机ARJ21 -700的研制才给这个命运多舛的企业带来新的机会。从支线飞机的研制,到中国商飞公司的成立,再到国产大型客机C919项目的上线,施品芳和他的那些老兄弟们终于看到了希望。

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如今制造业进入智能制造时代,用数控机床来实现机械化运作,是不是就不再需要传统工艺和老师傅了?

“造飞机永远离不开工装,尤其是在飞机设计研制阶段,遇到的问题都是新问题,设计要变成实物,都需要人不断摸索。飞机产业的发展只会对工匠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施品芳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装要做的就是这个“器”,工匠就是用好这个“器”的人。随着C919飞机试验、试飞的推进,还会有很多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急活交过来。

走在工装车间里,半月谈记者看到的是60岁的老人带20多岁的年轻人。“我们这些老师傅还能干几年?我们的手艺要赶紧传下去啊!”施品芳说,让人欣慰的是,一批80后年轻人已经接过了老师傅的接力棒。“我带了6个徒弟,有两个可以独当一面了。肯动脑子,不怕吃苦的人上手就很快。看到想学的徒弟,我也不保留,愿意把我的经验都教给他。”

图纸还在源源不断地送往工装车间的操作台,63岁的施品芳还在忙碌着。车床上刨出的钢花飞溅起来,施品芳却目不转睛地盯着刀头处,他知道1毫米的差错都可能导致产品成为废料,乃至埋下安全隐患。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7783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