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西安召开的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让“硬科技”这个词一下子红了起来。
事实上,“硬科技”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10年,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副研究员、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首先提出。之后不断推广,渐为人知。据报道,2016年6月,李克强总理调研视察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在中科创星展位听米磊介绍“硬科技”这个名词后,风趣地说道:“硬科技就是比高科技还要高的技术,你的这个说法很有趣,我记住了。”
引起总理关注的“硬科技”,到底“高”在哪儿?按米磊的说法,硬科技是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它区别于由互联网模式创新构成的虚拟世界,属于由科技创新构成的物理世界,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因其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
现实中,硬科技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都可以归入硬科技的范畴。当然,“硬科技”并非都属于这些“高大上”的技术,它离日常生活也很近。比如纳米机器人可以放入眼球中,帮助修复眼球损伤;由众多微小传感器构成的智能灰尘,可以散布于化学工厂内,检测化学物质泄漏以防危险;已经能够打印衣服、机器零件甚至各种食物的3D打印技术,正在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
从已经得到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向看,硬科技真正的“硬作用”在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根本目的是提高发展综合效益。这“一低三高”特征可以作为判断硬科技的基本依据。显然,硬科技转化科技为产业,以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带动科技、资本和产业的集聚,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而且,硬科技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与军事、国防息息相关。基于此,它已成为评判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现在,硬科技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创新发展的主流方向。考虑到硬科技所涵盖的领域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基本一致,因此,硬科技创新时代的到来为中国提供了大好的机会。
那么,怎样抓住这个机会?要知道,硬科技的“硬”字不单指坚固,更是能力强、质量强的表述。这就意味着,发展硬科技尤需质量过硬,要让硬科技充满质感。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这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进行质量变革。这就为发展硬科技指明了质量方向。而《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即突出强调了质量对于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性。既然硬科技所涵盖的领域与“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一致,那么发展硬科技必须抓好质量,打好质量基础,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质量好,会起到增幅器的作用;质量不好,则起到阻滞器的作用。所以,中国要在硬科技领域取得优势,并推动中国经济再创辉煌,就必须着力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把质量生命线的活力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