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常委会议上,部分政协委员为全力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建言献策。摘录如下:
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
陈 萍 代表民革江苏省委
为加快江苏经济提质增效的“再工业化”进程,建议:一是明确新型工业化道路目标。打造核心技术强、制造模式新、产业集群优、品牌影响大、成本优势好的先进制造产业,力争到2020年把江苏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聚焦创新驱动和开发区转型。推进江苏制造业“大转强”“低转高”“量转质”,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技术、产业、商业模式乃至制造方式创新,形成强有力的创新驱动力;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开发区整体转型发展,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推动开发区综合竞争力的形成。三是构筑空间布局、产业创新、政策支持三大体系。尽快形成以原有基地(园区)为点,以沿沪宁、沿江为轴,以国家级开发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为面的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同步推进智能制造与服务制造,培育产业梯队与企业梯队,着力打造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与企业家队伍,发展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五是实施结构优化、品牌塑造、智能融合、业态创新、绿色制造五大工程,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
推进现代学徒制 培养一流制造业技能人才
刘 洪 代表民盟江苏省委
江苏建设制造强省,需要创新一流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校企合作层面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议:一是探索建立职校学生职业诚信档案。参考国外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在年轻技能劳动者中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使企业乐于、敢于在培养学徒的过程中付出财力、物力,形成校、企、生和谐发展的局面。二是完善对现代学徒制工作的支持政策。及时调整职教相关规定,由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量身定制学徒课程、学徒计划、工学时间安排等事项,以适应学徒制的实行。三是积极搭建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广泛宣传推行现代学徒制理念,除企业之外,还要将参与者扩大至工商联、园区、行会及商会等,把学徒制上升到更高层面,形成更具权威性、生命力的合作模式。四是实施更高效的经济激励措施。对技术含量高的学徒岗位,给予适当的经济激励和补助;对经济技术力量雄厚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大激励力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五是灵活对待“招生即招工”的学徒制项目。在落实学徒制项目时,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校企共同育人的角度出发,适当考虑对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有利、但后期未必录用的校企合作类项目,以扩大学徒制项目推行的广度。
坚持协同创新 促进高质量发展
朱毅民 代表民进江苏省委
“1+3”重要功能区的战略部署,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羁绊,更加需要区域间的协同创新和合作来促进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是在功能区战略融合中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扬子江城市群战略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度融合,在产业投资、布局、转移、发展等方面协同创新。加强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与正在申报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大运河文化带战略的对接、融合,促进江淮生态经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扬子江城市群的产业协同发展。省级主管部门要确立共同发展的量化目标和技术目标,细化产业划分,根据各市资源禀赋优势,适当错位发展;各地要加强联系,避免内耗性竞争,积极推动组建产业联盟,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三是加强沿海港口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加强“连云港—徐州—淮海经济区”“连云港—淮安—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对接,加强沿海港口之间的合作,构建一体化服务机制。四是推动徐州与鲁豫皖城市的协同发展。强化徐州在淮海经济区发挥引领作用的意识,围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和科教人才资源优势,逐步推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五是加强产业转移的协同创新。通过转移优化产业集聚,实现共同发展。
加快培育地标性产业集群
黄巍东 代表住南通省政协委员联系小组
走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议:一是以发展规划为先导,加快工业布局结构调整。制订实施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促进计划,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形成地标性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加强重点企业扶持力度,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个性化品牌。推进专业化分工,引导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开发高端产品,增强对中小企业的凝聚力和带动力。三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地标性产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主攻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跨江融合发展,辐射引领沿海经济带协调发展。四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营造发展地标性产业集群的良好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商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江苏工匠。五是提高地方企业家素质,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激励企业家争做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的主导者,展现我省地标性企业家新风景。
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
李 奇 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
江苏要为全国发展探路,创造出更多的高质量发展成果,急需进一步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建议: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公益性和经营性相互配套、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二是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在人才队伍、技术能力、基础装备等方面保证必要的财政投入。将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列入财政重点支持专项,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完善金融扶持、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搭建省质量技术基础(标准、计量及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加强质量技术基础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学科建设,增设质量专业工程硕士学位。设置中小企业质量培训资金专项,强化员工专业知识培训。大力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四是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确保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四大基础”的统一管理,形成合力。
聚力推动民营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
王 勇 代表省工商联
民营科技企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建议:一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环境。建立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党委、政府负责同志定点联系科技小巨人企业等制度,把民营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覆盖民营科技企业初创、成长、发展各阶段的具体政策,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二是完善制度和政策设计,拓宽发展空间。开展多层次的政策信息服务,鼓励发展市场化、社会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惠企科技创新政策信息公开和推送。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流程,探索“不见面审批”等便民制度。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解决发展难题。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引导各类民营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作价入股、兼并、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中小企业改革实践。聚集各种创新要素,建设好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实现集群式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知识产权抵押等品种,发展风险投资业。加快建立综合性的社会化创业创新服务体系,重点培育一批高层次科技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系统性和一体化的支持服务。
以“互联网+”引领现代制造业发展
李忠盛 代表扬州市政协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建议:一是加强网络建设,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推力。强化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光纤网络拓展升级,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强化软件设施建设,支持企业研发平台软件、工业软件;强化资源整合,推动行业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二是完善产业体系,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实力。推广互联网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中的应用,培育新一代新兴产业;提升科技水平,加快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提升产品品质,推动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提升。三是打造载体平台,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潜力。着力打造一批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服务等特色行业性平台和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四是优化要素配置,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动力。突出人才支撑,加快引培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培养一批实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突出资金投效,重点支持重大项目、优势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突出要素配置优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五是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活力。创新组织方式,设立专项工作组、专家智库和互联网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优化考核体系,出台鼓励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抓好政策绩效考核、奖罚机制。
多措并举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
张卫东 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当前,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建议:一是强化技术创新,培育江苏制造新动能。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结合我省产业优势,争取建设1-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培育优强企业,增添市场竞争新优势。实施千亿级、百亿级领军型大集团培育计划,重点培育百亿以上企业。遴选我省重点领域中小企业,培育一批世界“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三是加快两化融合,推行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建设“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制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高水平打造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四是提升质量品牌,塑造江苏制造新形象。完善工业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建立工业品可追溯体制,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五是打造产业集群,构建特色发展新格局。聚焦资源、上下联动,重点支持各市发展2-3个特色产业。以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六是创新激励机制,构筑人才支撑新高地。七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营造企业发展新环境。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
蒋 巍 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
制造业是驱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建议:一是营造创新良好环境,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内在动力。加快建立公平有序反垄断的市场环境,使大企业与小企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加大鼓励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构建“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领军型企业”的企业培育生态链。二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引导支持两化融合与共性技术研究,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制造业服务化,引导现代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要素支持。三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企业协同创新水平。加快创新资源在企业间的扩散与共享,鼓励大型企业集团、高校院所和中小企业横向联合攻关;建立“科技—产业—市场”一体化的中介网络,搭建高效的供需桥梁;建设重点产业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智能制造支撑服务体系。四是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集聚资源打造智能制造业产业地标,集中突破一批前瞻性、原创性、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重点实施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企业“航母”,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由主机制造向系统集成方向转变;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提高本土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深入实施国际产业合作。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
胡勤刚 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
工业互联网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建议:一是提升产业链核心企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及应用水平。出台政策支持核心企业建设先进的产业云平台,在源头端解决行业数据标准问题,并在编制跨行业的数据格式、端口标准时发挥积极作用。二是鼓励核心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上下游跨领域各类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制造资源、数据等集成共享。三是强化产学研协同,培养既懂产业又懂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制造业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横向联姻,共建技术中心、实训基地等,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四是整合各类扶持资金,针对关键环节精准补贴。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大数据产业链建设,并对中小企业进行精准补贴。加大产业互联网应用创新项目专项支持,降低初创企业的申报门槛,助力中小企业尽快实现业务起步。五是加强安全保护指引,鼓励本地企业研发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设立专门的安全专家组,加强对工业互联网安全问题的研究、指导与监督。鼓励本地企业优先采购国内企业提供的工业互联网产品。引导企业选择有政府安全资质认证的第三方云服务商,帮助企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
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朱云峰 代表镇江市政协
为进一步优化我省实体经济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建议:一是调结构,走协同发展之路。加快提升传统动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僵尸企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积极培育新动能,形成新旧发展动能协调拉动实体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服务+制造”“平台+模块”的网络化协同生产服务体系,支撑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抓创新,走智能制造之路。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作用。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切实引进和扶持一批创新型企业家、研发骨干、领军人才。三是创品牌,走以质取胜之路。守好产品质量这个“生命线”,坚持以质量提升推动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用好品牌驱动这个“加速器”,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品牌。四是优环境,走降本增效之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打造公平公正、开放包容、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进一步破解融资难题,加快建立利益联动机制,引导资金向实体经济领域转移,积极探索多元融资渠道。
推进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李世收 代表省政协科学技术委员会
大力推进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有利于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抢占工业互联网制高点。建议:一是培育本地平台机构,大力提升服务能力。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化工等重点行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专业化信息服务部门。着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公共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专业的工业服务供应商。二是引导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提质增效。构建面向生产制造流程的工业互联网,逐步实现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工厂与工厂之间的互联互通。推动制造企业提高数据自动采集、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管控能力,加快发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成创新。推进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设备远程控制、诊断维修等能力和信息化时代管理能力。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工业互联网金融服务,支持基于平台数据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基于企业数据信用的供应链金融、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四是大力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开展技术研究,开展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组织开展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体制机制研究,推进工业互联网数据和设备标准化工作。五是加强工业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分层次分领域开展专题培训,培育大批跨界融合的专业人才。鼓励地方高校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
推进智能制造培育品牌企业
戴跃强 代表省政协经济界
当前,我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议:一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进一步加大研发攻关力度,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发展水平,自主开发一批高端智能化装备产品。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发展系统总集成、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服务,打造一批智能制造装备提供商、软件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培育一批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咨询服务机构,为工业企业提供更好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加强先进技术研究应用,强化智能制造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重点关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面向未来的引领性技术,组织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工程化难题,不断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研发生产各环节,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二是加快培育品牌企业。依托我省先进制造业和总部经济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支持相关平台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资源,培育一批龙头型平台企业,并以此为依托,加速整合产业上下游环节,拓宽制造业发展空间。立足现有优势产业,培育一批百亿级乃至千亿级龙头企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高成长型企业培育扶持力度,重点打造一批以“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本土品牌骨干企业,把核心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积极引导本土企业通过兼并或控股,实施品牌战略和创新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