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学安
随着社会的进步,职场人士的称谓,除了我们常常听说的白领、粉领、金领、蓝领外,还出现了在技术领域独具优势的金蓝领。所谓金蓝领是指拥有一技之长,且理论功底扎实,又善于实际操作的行业精英。他们是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从国家战略来说,要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唯有培养更多技能人才。目前,我国企业产品之所以质量不稳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技能人才队伍不够强大。从原料生产到制作加工成形环环相扣,一个工序出问题就会满盘皆输。如今,我国有约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成为名符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在全球市场上,谈起品质、质量,却很少把“中国制造”排在前头。“中国制造”叫得响的国际大牌很少。究其原因,就是金蓝领人数太少,缺乏工匠精神。
前年和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次提到工匠精神,点燃了工匠们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热情,也坚定了消费者对国货质量提升的信心。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问题突出、人才断档现象严重,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极不适应。在工业领域,正常的人才结构是1个科学家、10个工程师、100个技能人才。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引进,而各国都没有大规模引进技能人才的先例。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技术工人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的缺口就达400余万人。于是,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开始发挥作用。一些技工院校的学生没毕业就被抢购一空,如汽车制造等很多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起薪往往都在5000元以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十分看好金蓝领的发展前景,也有不少蓝领阶层希望通过再学习晋升为金蓝领,从而获得更加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一技之长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技术技能,只有“专”与“精”兼备才能称得上“长”。我们企业需要金蓝领,我们的国家更需要“大国工匠”。为了给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有必要出台一系列政策,破除职工身份界限,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与工资福利待遇,让金蓝领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追求。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全方位地将追求完美、精致的精神贯穿在“互联网+”时代,让这种文化真正地深入人心,培育工匠精神就要培养一大批金蓝领,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做好制度安排,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技工队伍;另一方面,要在制度的设计上,处处都能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细心缜密,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良好外部环境的支持。在“互联网+”时代,在“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时期,呼唤金蓝领人才辈出,让“工匠精神”渗透进各个行业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扭转一代人的思想观念,更需要国家从战略上真正重视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弘扬技能文化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优厚的福利待遇,使之安心在自己的领域里追求极致、精益求精,以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出中国制造业“互联网+”的示范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