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里的秘密
发布:2014/06/19 14:08:32,浏览:863

一养蜂人到他的朋友家做客,主人取出一瓶土蜂蜜请他鉴赏。养蜂人只看了看,闻了闻,便已断明是假蜜。于是问主人这蜜是从哪里得来,主人说是前几天开车出去玩,在一处景区山路边遇到一个农民打扮的人叫卖,声称是从山上土蜂窝里割来的土蜂蜜。下车细看这些蜜,发现里面还有死蜂、巢脾,觉得应该不错,就花高价买了一瓶。养蜂人听完讲述摇摇头说:“这瓶蜜,假就假在里面的死蜂和巢脾上了。这是障眼法。我见过有人在路边卖假蜜,为了让人相信,在旁边还放着蜂箱,蜜蜂飞进飞出呢!”

正是因为人们不懂如何鉴别蜂蜜,而蜂蜜造假的技术含量又非常低,才导致了如今的蜂蜜市场假货横行。业内人士称,现在枇杷蜜、冬蜜等原料收购价格一般在50020元左右,通常终端市场销售的蜂蜜价格要比收购价高1倍以上才属正常现象,因为收购来的蜂蜜要变成蜂蜜产品,需要经过浓缩等程序,支付人工费用以及灌装、税收等,另外进超市销售还要支付进场费、上柜费等。但市场上出售的成品枇杷蜜、冬蜜价格却比收购价还低。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造假。

当然,既然假蜂蜜都能瞒天过海,拥有市场,那么以次充好就更不好查,干的人就更多了。不同等级的蜂蜜原料收购价差别较大。油菜花蜜、荔枝蜜、龙眼蜜等成本价都比枇杷蜂蜜便宜,由于存在差价,有的厂商就会把较便宜的蜂蜜“调和”到枇杷蜜等高价品种中,再按价格较高的蜜种出售以获取高额利润。其实,市场更常见的是往蜂蜜中掺入糖浆,因为糖浆原料价更便宜。有的糖浆掺入比例可达50%以上。这些掺入糖浆的蜂蜜拿到市场上按相应品种蜂蜜价销售,利润更高。

假货次货充斥市场的一个必须结果是形成劣蜜驱逐良蜜的局面,诚实的蜂农和蜂蜜产品生产企业生存艰难。养蜂一般都是家族继承式发展,但时下蜂蜜价格上不去,假货扰乱市场,所以多数年轻人都不把养蜂当作事业来干。养蜂后继无人,蜜蜂产品生产企业的日子也日益窘迫。浙江江山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是当地蜂业的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这几年,恒亮的蜂蜜出口量一路下降,这两年已经跌至每年1000吨,只剩下原来的1/6。真正的好蜜产品到2100美元每吨几乎就是成本价了,但市场上低于1900美元的产品照样有人卖,根本没法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么“逼良为娼”,要么等死。

更让正规蜂蜜企业难受的是,目前行业标准存在一些缺陷,使其常遇尴尬。据悉,20114月,职能分工调整后的卫生部发布的《食品安全标准蜂蜜》(GB 14963-2011),是目前我国唯一的蜂蜜强制性国家标准。而20123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废止了产品质量标准《蜂蜜》(GB18796-2005)强制性国家标准。值得注意的是,GB14963-2011是卫生标准,不是质量标准,与GB18796-2005标准重复的仅是感官要求、蔗糖含量、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理化要求、卫生要求,并没有对GB18796-2005标准的其他要求作出规定。GB14963-2011则更侧重于食品安全,更多关注微生物指标、农药残留等。这样问题就来了:做真蜂蜜有农药残留的风险,造假则丝毫不必担心。“配置蜜”(假蜜的一种好听的说法)透明发光发亮,各项生化指标基本上都能符合检测标准,但真蜜却很容易被查出这问题那问题。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强制标准,GB14963-2011对于蜂蜜真实性未做说明,而且蜂蜜检测方法也未列入。这导致目前国内对于何为真蜂蜜、何为假蜂蜜,假蜂蜜如何界定等存在国家标准缺失,也为行业造假提供了有机可乘的空间。生产真蜜各种被管,造假蜜却没什么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认真干真事?

因此,要想改变蜂蜜市场混乱的现状,除了需要行业自律,更需要完善相关标准法规,加大对掺杂造假厂商的处罚力度。还要从蜂产品第一道程序入手,加强养蜂环节的管理。而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权威检测机构加强蜂产品的常规检测,组织推广先进的蜂蜜加工技术,以杜绝掺杂假冒的不良蜂产品,使消费者不用花心思辨别真伪,就能吃上纯正高品质的放心蜂蜜。(胡立彪)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924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