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质监局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概况
发布:2014/10/17 09:17:51,浏览:1051

近年来,在质检总局大力支持下,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要求,按照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相关规定积极申报,一批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截至目前,扬州漆器、洞庭山碧螺春、南京云锦、阳澄湖大闸蟹、东海水晶、镇江香醋等4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另有4个产品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组织的技术审查待批准。自1999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实施以来,江苏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地理标志产品已发展为各个地区重要的特色产业集群,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建立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作用。江苏省将标准化作为保护和发扬地理标志产品传统特色的重要手段,所以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管理,江苏省从建立标准体系入手,有序开展、逐步推广。

首先,制定地理标志产品标准。根据GB17924《地理标志产品通用技术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批准公告中的质量技术要求,在江苏省质监局的指导下,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保护区内相关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进行地理标志产品标准的研制,充分体现江苏地理标志产品的特色,发挥产业的优势,严把产品质量关,提升行业门槛。江苏省地理标志产品运用标准化手段,通过制定标准牢牢掌控行业的话语权,为江苏特色产业发展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

其次,建立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全省各级质监部门,紧紧依托自身技术优势,指导企业从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安全、使用原料辅料、工艺工序要求、全程质量控制到产品质量要求、检验检测方法和包装、标志、贮存逐个环节,均制定或采用相应标准,从而建立起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有机构成的标准体系。

再次,贯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质监部门积极帮扶保护区内企业对照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要求,进行必要技术改造,完善各道工序工艺,实施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品牌化销售。切实将地理标志产品和生产要求细化到产前、产中和产后,为做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推进传统产业发展,打下技术基础。

搭建保护工作平台,加强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监管。全省各申报单位根据保护区范围,成立了以分管市(县、区)长为组长,由政府办公室、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财政局、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国土局、广电局、气象局、环保局、水利局等相关单位参加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实施方案。领导小组组织成员单位对申报产品的地理关联性进行联合调研,形成报告,以当地政府名义经省质监局初审后,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建立制度。为了加强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监督、管理和保护,质监部门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并以当地任命政府的名义签署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着重规范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使用和管理,成为对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有效补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按照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各地政府制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各级质监局积极做好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申请使用专用标志的推广应用工作。分级管理。质监部门针对保护区域,对地理标志产品实施分级管理。保护产品产地在县域范围内的,由县(区)质监部门管理。保护的产品产地跨县域范围的,由地级市质监局管理。省质监局负责协调全省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全省各级质监部门均对本辖区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监督检查,维护好地理标志产品特色质量和声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政府、质监部门和权益方地理标志的三级长效保护机制。

发挥地理标志效应,着力推进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意义,就在于凸显产品特色、推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这其中,大力彰显地理标志的效应,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东海县水晶总储量达30万吨,石英储量3亿吨,是闻名中外的“水晶之都”。东海县在获得东海水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依托硅资源优势,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硅材料产业集群,并建立国家级硅材料产业集聚标准化示范区,提高东海水晶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自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东海水晶及相关产业产值多年超过300亿元,利税超30亿元。我省首个地理标志产品镇江香醋获得保护后,通过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实施全面标准化管理,该地区3000吨以上规模的专业生产厂由原来3家发展到26家,行业年产量由不到10万吨增加到30万吨,价格平均提高16%,出口量增加20%,香醋酿造已升级为镇江地区重要的特色产业集群。

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兴化质监部门针对兴化香葱的产业特点,引导企业与农户结成对,形成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让农民的葱田成为企业的“绿色车间”,指导农户按照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规范生产,并实行订单收购。全市香葱的种植面积已达近1.5万公顷,年产鲜葱50万吨,有120多家香葱加工企业,20万人从事香葱的生产加工,每年给农民带来5亿多元的收入,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水香葱生产基地。洞庭(山)碧螺春茶在实施保护的基础上,按照区政府“延伸茶叶产业链,壮大发展茶经济”的思路,积极引导和扶持骨干企业成立茶叶股份合作社,开设专卖店,实施品牌连锁经营。苏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业有限公司有了地理标志保护这道“护身符”后,公司已在全国10个城市有了33个代理商,设立了100多个网点销售碧螺春茶叶,每年的销售量有30%左右的提高,销售价格和规模也快速提升。

云锦

国家公告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4年第197号

保护范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栖霞区现辖行政区域

产品标准编号:GB/T21930—2008

关于南京云锦的诞生有个美丽的传说。农历七月七日为七夕,传说自南朝起,妇女们都要摆设供桌,陈上瓜果,向渡河的织女乞巧,希望她能赐给她们织锦的工艺技巧。南京女子乞巧之风尤盛。织女在天桥上向人间俯瞰,一眼就爱上了六朝都城内葱茏毓秀的紫金山和靓丽灵动的秦淮河还有勤劳朴实的建康(今南京)人民。于是,她便和牛郎来到了人间,在美丽的秦淮河边架起了织机,手把手的传授织造云锦的技术。得到织女和牛郎传授技艺的南京姑娘、小伙子们,织出的织锦真是雍容华贵,千姿百态,灿若云霞,从此以后云锦的艺人们都称织女为“云锦娘娘”,这里织出的锦就被赞誉为“南京云锦”了。

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南京云锦。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处亚热带丘陵盆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年降水量在1100㎜左右,年平均湿度15.2℃,干湿度为70%左右,这对桑树的生长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自古就是桑蚕丝的主要产地。古老的秦淮河从百里以外的源头流入南京,蜿蜒南京城十里,故称十里秦淮,沿着秦淮河两岸,遍布了很多染坊和机房,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对云锦的织造非常有利,使桑蚕丝在织造中不起毛,不易断头。

秦淮河水和植物染料扮靓了南京云锦。南京城里的秦淮河,其独特的水质为云锦材料的染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秦淮河的水中包含有单宁酸成份,酸碱度为7.1度,能够在染色时起到天然的触媒作用,使染色后的丝织物光泽丰润。南京云锦从南北朝到明清一直用天然染料。其中用的最多是植物染料,特别是植物染料基本上是由南京地产,至今南京很多地名中仍与云锦染色及染料息息相关。

历史文化:南京云锦体现了独特的皇家文化和吉祥文化。

皇家文化:南京云锦在元、明、清时期,南京云锦的发展达到鼎盛,成为皇家御用品。

吉祥文化:南京云锦的图案纹样几乎“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汇集了优秀的中国吉祥文化的精萃,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性的祈求幸福与热情向往。

南京云锦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品种。大至可以分为“库缎”、“库锦”、“库金”、“妆花”4类。其中妆花缎是云锦中织造工艺最为复杂的品种,也是最具南京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提花丝织品种。南京云锦妆花缎的织造要经过120多道工序。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于2009年9月30日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

2004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南京云锦”原产地域产品称号(现更名为地理标志产品);2007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南京云锦”证明商标;2008年10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国标委批准,《地理标志产品云锦》国家标准正式实施,2011年12月,“国标委综合〔2011〕66号文”批准云锦妆花缎国家标准立项,保证了云锦的知识产权及产品的纯真性。

宝应荷(莲)藕

国家公告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4年第93号

保护范围:江苏省宝应县现辖行政区域

产品标准号:GB/T19906-2005

宝应县地处江苏省中部,扬州北端,属里下河腹地,千年古运河穿境而过,宝应荷藕生产环境气候土壤皆处于南北交替之间,物产十分富饶,人称“鱼米之乡”。境内河湖密布,水资源总量共约为1.6亿立方米,水质达到和超过国家Ⅲ类标准。面积较大的湖荡有宝应湖、白马湖、范光湖、射阳湖等,俗称“五湖四荡”,约257.69平方公里。宝应县长期以来形成了独有的碟形洼地,也就形成了独特的土壤——蕻渣土,而这种地形又形成了丰富的水体资源,水质独特,品质一流。同时,宝应的日照充分,年降水量980毫米,在荷藕生产期内达740毫米,这些独特的地形、土壤、气候和水体形成了宝应荷藕独特的品质。

宝应种藕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大中进士储嗣宗在《宿范水》一诗中提到荷藕,范水为宝应县首镇,这说明宝应地区远在唐代已开始种植藕,历史已不少于1200多年,到了明代,宝应荷藕已经成为大宗土特产品。《万历志》中列“宝应十景”中有“西荡荷香”,到了清代,诗人涉及植藕盛况的诗词歌赋不下百余篇,《康熙宝应县志》中“宝应十二景”有“莲叶接天”一景,悠久的历史,使宝应荷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宝应藕粉素有“鹅毛雪片”的美誉,在明未清初,成为进贡朝廷的“贡粉”,蜜饯捶藕明代为朝廷贡品,现代入选《中华名菜谱》,并列为国家宴会“国菜”之列。

1998年,宝应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完整的产业链条和独特的荷藕文化,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荷藕之乡”。2004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宝应荷藕实施原产地域保护。自2000年以来,宝应每年8月8日都举办“中国宝应荷藕节”,以荷藕为龙头,推动招商引资,促进宝应经济不断发展。目前,宝应县常年种植荷藕近20万亩,遍及全县乡镇,商品藕年产量突破30万吨,实现年产值10.6亿元,是江苏乃至全国著名的荷藕产区。

扬州漆器

国家公告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4年第120号

保护范围: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邗江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现辖行政区域

产品标准号:GB/T19959-2005

扬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南临长江下游,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是我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中国天然大漆是扬州漆器主要原料,扬州地理环境气候适应中国大漆涂刷干燥条件,在正常的温湿度条件下特别是梅雨季节更适合中国大漆的涂刷和干燥;扬州漆器底腻的主要填充材料均使用扬州市邗江区北郊30平方公里内特有的黄色黏土进行搅拌、煅烧,保证了扬州漆器产品表面细腻平整、耐冲击、不易裂、附着力强的质量要求。漆器是我国特种工艺美术之一。

扬州漆器有着2400多年的历史,与扬州的历史几乎同时形成。扬州漆器相传战国时期就已生产,到了西汉,漆器更是引人注目,品类十分丰富,至明清两代,扬州周翥百宝嵌、卢葵生八宝灰和江千里螺钿等漆器,皆为世人所熟知。清末民初扬州梁福盛漆器名声远扬,享誉四海。

扬州漆器以精湛的工艺闻名遐迩。(一)刻漆工艺品色彩调和匀润,金箔附着牢固,金色统一饱满,撒屑均匀不露底。(二)骨石镶嵌工艺品色彩丰富,和谐统一,画彩协调,金色饱满,配景得当,层次清晰。(三)平磨螺钿工艺品开纹或画纹准确纯熟,线条流畅有力,漆面平整光亮,磨显完整清晰。(四)彩绘装饰工艺品色彩清晰和谐,主次分明,渲染平润纯和,远近浓淡适宜,线条流畅,勾勒准确。(五)雕填(勾刀)装饰工艺品色彩富丽、典雅,润色细腻云薄,戗金(戗彩)饱满明亮。(六)雕漆工艺品层次清晰,形象生动,起底平整,锦纹规矩划一。(七)雕漆嵌玉工艺品玉石选料色彩协调,巧色天然,光泽莹润,挖嵌准确,镶粘牢固。(八)点螺工艺品俏色自然,色泽莹润,线条流畅,面漆纯和,漆质丰润,图案生动,光可鉴人。(九)磨漆画工艺品选料精美,镶绘合理,画面自然生动,髹漆精致完美。(十)楠木雕漆砂砚工艺品砚身楠木纹理,细腻纯和,砚池漆砂滋润坚固,耐磨发墨、掭不伤毫,整体色泽古朴纯正。

蓝印花布

国家公告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3年第190号

保护范围:江苏省南通市现辖行政区域

产品标准号:DB32/T2693-2014

蓝印花布为纯手工制作,图案有断刀特点,产品上具有在染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冰裂纹;色花比较完整、图案自然、美观、分布合理;允许有轻微色差,无明显搭色、集中的小色点和影响外观的露底。

南通历史上以生产“南通小布”著称,当地的农妇有“农暇之时,以织取耕”的习惯,所以纺织出的棉布非常精美。棉花种植的兴起、纺纱织布技艺的不断成熟,为蓝印花布在南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蓝印花布在南通地区能够不间断的传承,与南通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及纺织业的兴盛是分不开的。制作蓝印花布的主要原材料棉花、蓝草在南通地区较为普遍且大量种植,为蓝印花布的制作提供了便利。

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可追述至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当时油纸伞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印染艺人用聪明和智慧,巧妙地把油纸和刻花版结合在一起,由黄豆粉加石灰、米糠等作防染浆料发明新的印染制作技艺,推动了油纸版漏浆防染印花业的发展。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随着元末明初棉纺织业的发展,南通蓝印花布染纱、染布的技术逐步形成的。当时所用的染料以蓝色为主,其次为黑色及红色,都是天然染料。清《光绪通州志》中,还专门记载了南通地区蓝印花布制靛的过程。

1998年中国蓝印花布展在日本的日中友好会馆开幕,展示了186幅古旧蓝印花布精品。2001年中国蓝印花布展分别赴美国亚利桑那州、法国南锡国际博览会展览,2005年中日韩成立蓝染振兴研究会,并在韩国和南通举办了中日韩蓝印花布展,2009年赴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举办蓝印花布展示活动,赴美国休斯顿参加国际拼布艺术展,2011年赴意大利展演,中国蓝印花布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为宣传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扩大蓝印花布在国际影响,为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好坚实基础。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洞庭(山)碧螺春茶

国家公告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2年第127号

保护范围: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和金庭镇现辖行政区域

产品标准编号:GB/T18957—2008

洞庭碧螺春茶是我国十大名茶的代表,以其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生长和生产过程极具特色。

在苏州太湖洞庭东、西山依山傍水的果园里,茶树与枇杷、板栗等果木交错种植,早春的太湖,雨量充沛,云雾缭绕,茶树在这个季节里变绿发芽,果园里花儿开了,氤氲的香味浸透了茶树的每一根纤维。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小环境,造就了洞庭(山)碧螺春超凡脱俗的品质,也就有了“茶中仙子”的美誉。

种植——初春时分,放眼洞庭东西山,只见一片片浓荫如盖的果树,覆盖着一行行碧绿苍翠的茶蓬,与茶树相依相伴的桃树、银杏、枇杷、杨梅、石榴、柑橘等十多种果树,前呼后拥呵护着冰清玉洁的碧螺春。这有别与其他任何一种名茶的奇异而独特的栽培技艺,孕育出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禀赋,更熏陶出碧螺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的玉女般的气质,也使洞庭山茶树的鲜叶有着优异的生化成分。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测定,其一芽二叶的鲜叶的成分:氨基酸3.03mg/g,儿茶素8.74mg/g,咖啡碱3.49%,茶多酚24.56%。其中氨基酸、咖啡碱的生化指标明显高于其他绿茶,因而制成的绿茶味道鲜醇、品质优异。

采摘——天蒙蒙亮,采茶的姑娘就开始忙碌起来,她们要在太阳未把露水晒干时把茶鲜叶采好。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碧螺春的鲜叶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炒制500克特级碧螺春约需采6.8~7.5万颗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为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采回的芽叶须进行精心拣剔。拣剔一公斤芽叶,通常需费工2~4小时。

炒制——炒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也是最关键的工艺活。看能手炒茶,就像欣赏一幅早春炒茶图,“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这样让人眼花缭乱的连续操作却包含了四道工序。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劳作之美让人惊叹。其中搓团显毫是我国绿茶中的一项独创,故常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茶”和“功夫茶”。

品质——经采、拣、炒三道工艺精制而成的碧螺春茶外形:条索纤细、卷曲呈螺、茸毛隐覆、银绿隐翠;内质:汤色碧绿,清香高雅、入口爽甜、回味无穷。

本地茶农还用“满身毛、铜丝条、蜜蜂腿”来形容碧螺春茶的外形特征。满身毛:就是碧螺春成品茶由白毫遮掩,茸毛紧贴茶叶,按照遮掩程度来区分碧螺春茶的优次;铜丝条:是指碧螺春茶条索细紧重实,冲泡时迅速下沉,不浮在水面;蜜蜂腿:是指碧螺春茶的形态像蜜蜂的腿,这是区分真假碧螺春和加工技术好坏的重要特征之一。

海门山羊肉

国家公告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0年第166号

保护范围:江苏省海门市行政区域

产品标准编号:DB32/T1802-2011

海门地处长江入海口,位于北纬31°46′~32°09′,东经121°04′~121°32′之间,海门滨江临海,江海相拥,境内地势平坦,沟河纵横,土壤肥沃,适宜白山羊生长。海门北有海水,南有长江水,山羊吃的草料甚为鲜美。一方水土养一方羊,有人从海门引种羊羔,饲养在其他地方,结果羊肉的品质明显不佳。说明海门山羊的优良状况,离不开海门特定的地理环境。

海门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受海洋的调节和季风环流影响,一年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9℃,年平均降雨量101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无霜期229天,初霜在11月中旬,终霜在4月上旬。是最适宜人类生活和作物生长的地区。这些条件对形成具有优良品质和独特体型外貌的海门山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空气中负氧离子密度较高,这对海门山羊的品质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海门山羊肉质量特色:肌肉呈红色有光泽,肥瘦适度,肌间脂肪分布均匀,大理石纹多而显著;羊肉鲜嫩可口,肥而不腻,膻味小。

当地民间把羊编成童谣:“一只羊,两只角,三峰毛,四条腿,五官美,六堆草,七(吃)得饱,八长毛,九长膘,十月卖羊买棉袄”。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786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