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12家落户成都,全球每两台电脑芯片有1台产自成都,年产4000万台的ipad平板电脑占全球产量的一半……”
赵小维的底气来自于成都多年来培育的质量基础,特别是标准体系的建设。厚厚的一大摞资料,表明了成都在建设质量强市方面取得的成绩,但面对专家感兴趣的标准化工作和记者的访问,赵小维坦言,坚持将标准化工作作为质量强市战略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标准,已成为成都市质量工作的一大特色。目前,成都各项工作正在标准的领跑下,向着更新的质量高度迈进。
成都是中西部特大中心城市,肩负着国务院确定的中国西部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重任,企业多,工业集中度高达70.2%,产业规模大,质量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以标准促进产业质量提升,成为成都质量工作的首选。赵小维介绍,特别是近3年来,成都市共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8项,国家标准299项,行业标准119项,拥有1个高新技术产业标准示范区,5个国家级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2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
社会管理是一个新课题,同时也是各城市质量工作的“改革区”。成都市依靠标准化手段,在这方面同样也走在了各地市前面。
“我们的做法是,将质量工作的触角延伸至社会管理各个领域,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制定了11大类71项社会管理标准,推动社会精细化管理。”赵小维举例说,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通过建立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实现了行政审批业务流程再造;在食品安全领域,制定了18项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地方标准;在流动人口管理中,也制定了9项地方标准。
“做好质量工作有很多抓手,标准化只是其中之一。”赵小维透露,“十二五”期间,成都质量工作将仍然坚持用“标准领跑质量”的理念,全力推进标准化战略,提升城市质量水平。谈到目标数字,赵小维笑言要实现“两个两百”:到2015年,新增采用国际标准产品200个以上;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00项以上,使标准体系真正成为成都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未来“产业成都、质量领先”核心理念的重要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