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检总局刚刚发布的2014年度重点服务行业质量监测分析结果看,尽管去年我国服务业质量发展呈现稳中有升态势,总体处于“比较满意”区间,但我国服务业质量提升仍然滞后于规模增长,服务质量总体水平有待提升。数据显示,服务业投诉量及其占总投诉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服务业万人投诉量从2004年的1.13件升至2014年的2.08件,增幅84.07%。这样的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业低水平发展的现实。
质量状况不理想之外,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还可以通过另外的数据对比更清晰地体现出来。在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在其经济结构中表现为3个7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构成的70%以上,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生产性服务业占7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70%以上。而在我国,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构成的48.2%,2015年一季度首次过半,达到51.6%,而其他两项占比均不足40%。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呢?首先是体制机制僵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除了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外,我国许多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体制机制,比如准入机制、定价机制还是有着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很不够,这就使得现代服务业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效率低下。其次是社会分工程度较低,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服务内置化”现象比较严重,使得大量本应市场化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变成了制造企业自我提供服务,既严重压抑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降低了服务业的效率和质量。第三是基于对国际代工模式的依赖,本地服务业与外资制造业关联度比较低,产业链普遍偏短,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大都在境外,从而使得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找不到依托和市场。另外,我国现代服务业整体起步晚,在品牌、标准、自主知识产权、人才等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们知道,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现代服务业发达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与话语权。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发达经济体的支柱产业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新兴产业。世界经济的增长愈发得益于现代服务业对于诸多产业信息化、高技术和服务化的改造和升级。就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实现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不仅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也是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现实出路;不仅是经济新常态的主要标志,也是走向经济新常态的战略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服务业必须改变现状,向中高端迈进,实现转型发展。
若要服务业向中高端迈进,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必须要加快服务业领域的改革开放,破除垄断,真正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要求必须进行大胆的制度创新,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制定公开透明的准入条件和标准,除对少数垄断行业及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点服务业,制定“否定”或“限制”行业目录外,其他的一概实施“非禁即入”的准入制度,切实打破垄断经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同时,尽快放开服务业领域的价格管制,形成公正公平、高效高质、竞争有序的现代服务业市场体系。
技术创新是服务业现代化和提升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力,而技术创新又源自于研发投入。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正逐步扩大。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研发费用在服务业领域的增加直接导致了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彻底改变了“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劳动生产率”的传统看法。此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创新了更多的服务领域、业态和模式,既使得服务业越来越个性化,更增强了服务业的可及性。
总体看,我国服务业现代化程度较低,要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切入点,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培育新业态,全面提升服务业效率、质量和知识含量,进而增强我国现代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胡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