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确定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措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将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的区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全国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的时间提前,增加高标准普通柴油供应。舆论认为,油品升级提速对于改善环境、拉动有效投资、实现稳增长将发挥积极作用。
油品质量升级的积极作用当然不容置疑,问题是,与质量升级相伴,价格“升级”也成必然,谁来为这个升级埋单?我国此前已明确,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国家发改委曾于2013年9月公布了各地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至第四、第五阶段的价格调整标准,加价标准是按照炼油企业消化一部分、消费者承担一部分的原则确定的,企业约承担三成左右成本提升。
显然,消费者要承担更多的成本提升,这让许多人感到不解。有网友表示,油品达标是企业固有的责任,就应该以不污染环境、不危害社会为标准。如果不达标,只能说明企业没做好,怎能让消费者埋单呢?消费者倒是想烧好油,可油企不给啊,这种被迫的污染责任应该由后者承担。而现实中成本分担的比重基本上取决于供求关系中双方力量的强弱。对此,有学者表示,要平衡油企和消费者双方的力量,就需要增强石油产业的竞争性,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消费者的选择权。如果能让消费者看到,油价是在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中被决定的,那么无论是外部市场因素导致还是为实现环保目标的油品涨价,相信消费者都一定会欣然地接受。
不管是平衡力量还是增加竞争性,矛头所指,都是油品市场垄断。而事实上,垄断是油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环保部科技标准司此前表示,经过测试,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使用符合第五阶段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汽车尾气中的有关污染物排放也将减少10%。从技术实力来说,中国油企早就拥有了生产高标准、高质量油品的能力,但它们并不愿意加快设备及技术改造,而是希望维持现状。不久前中石化老总傅成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石化具备生产国五等更清洁油品的能力,只是各地使用哪种品级的油品由各省级政府说了算,导致几种不同标准的油在全国同时存在的局面。然而在2013年,人们被雾霾困扰而要油企为此担责时,傅总表示,不是油企生产的油品质量不达标,而是中国标准不够。要么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要么归罪于国家标准不高,反正没油企什么事。这明显是在推卸责任。
卸责是垄断企业的典型表现,因为即使它这么做也不用担心什么后果。每年各地都会闹油荒,这说明即使地方政府想用高标准的油,油企也不给。不是产能不足,而是它们根本就不想花巨资投入实现油品升级。低品质油就可以赚钱了,何必要费劲升级。根据环境科学院的数据,我国的油品长期比发达国家低两到三个等级,实际上只要提高一个等级,排放就可以减少10%。每一次排放标准的更新,都是发动机燃油技术最先跟进,而油品却踏步很久,不愿提升,以至于出现汽车企业为了适应较差的油品而调整发动机设计的奇葩现象。
问题已经变得很明朗,要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关键还得靠市场。要尽快破除垄断,让更多的民营油企加入进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倒逼企业提高油品质量。当然,政府也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尽快建立国家主导的标准制定体系,让国家的油品标准制定权主体回归政府,防止标准制定的部门利益化。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看不见的手”充分发力。
(胡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