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之年,注定是广东质量工作的一个关键年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入攻坚阶段,这一年,质量强省活动强势起步,破浪前行。
“十二五”开局之年,注定是广东质量工作的一个难忘年份:建设“幸福广东”,加快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这一年,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全面开展质量强市活动,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让人耳目一新。
今年5月9日,中共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正在开展的质量强省活动上升为质量强省战略首次写入党代会主题报告。此举表明:质量强省活动不仅成为广东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今后5年工作的重点之一,而且也将质量强省上升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两年来,广东质量强省活动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最强劲的驱动力之一。全省上下对质量的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地加大,取得的成效前所未有地显著。
“省长+市长”工程,实施质量强省
今年5月29日,在广东质量强省大会上,省长与局长就质量工作即兴交流,完全忘记了大会的时间,这一幕至今还是值得质量工作者回味的话题。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讲话中脱稿与刚接任省质监局局长不久的任小铁,在主席台上就质量工作的看法即兴交流意见近半小时,这种场面引发与会人员对质量工作的热议。
虽然这只是会议的花絮,说明省长熟悉质量、热衷质量、关注质量。
两年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新旧发展模式交替的关键时期,如何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促进经济发展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广东省委、省政府对质量问题高瞻远瞩,果断将过去的质量兴省向质量强省转变。
此次大会,广东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开展质量强省活动的意见》,立足广东实际,确认发展“短板”,研判质量未来路径,创新质量工作体制机制。重要的是,将质量工作纳入地方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从而推动落实政府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领导责任,建立起大质量工作机制,果断作出了振奋人心的战略抉择。
“经济强省必须是质量强省,这是实现广东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重要途径”。这是广东两任省长对质量工作的认识。
此次大会,时任省长的黄华华宣布:为切实加强各级干部对质量工作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广东把质量强省工作及其效果纳入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单位根据质量强省活动的目标任务,结合各个质量领域的特点,制定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层层考核,督促落实。黄华华强调,必须把质量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通过质量强省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提升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质量,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
今年,刚接任广东省省长不久的朱小丹首次参加的质量工作会议便是全省质量强省大会。在此次大会,朱小丹强调,只有真重视质量,才是真重视以人为本,真重视科学发展,必须把质量强省建设作为关系到广东前途命运的大事来抓,奋力争当全国质量强省工作排头兵。
两任省长如此重视质量工作前所未有,表明广东的质量工作在高层形成共识。
首先是将质量强省工作及其效果纳入《广东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试行)》一并检查考核。此举使地方党委、政府把质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这既使地方政府更加重视质量工作,也使质监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极大提升,从而推动落实政府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领导责任,建立起大质量工作机制。
其次是将“质量竞争力指数”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此举不仅强化了当前开展的质量强省活动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而且将提升地方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的意识,使今后的质量工作有了具体的“抓手”。
这表明,广东将切实加强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质量工作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从而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质量强省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心中有目标、肩上有担子、身上有压力的质量工作新局面,确保质量强省活动的有效开展。
这种强力措施,已有12个地市将质量指数纳入到对本地区县、区、镇的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不仅有力推动了地方政府对质量工作负总责的落实,而且也带动了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相继开展了质量强市活动,均以市长为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的“一把手”工程。
让记者感到自豪的是,自职业生涯以来,去年对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等11个市的市长就质量强市活动进行了专访报道,如此顺利、密集地采访到副省级和地级市的领导非常难得,享受到了市长接受专访的“厚爱”。他们对质量问题的关注、理解、认识,在畅所欲言中显现出高屋建瓴。同时,深切感受到,市长们对记者的“厚爱”其实是对质量的“厚爱”。
在广州,质量强市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本质上就是要从低质量、低效益的发展轨道,转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轨道上来。强调通过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行业自律+龙头企业带动”的质量振兴工作新模式,形成大质量工作格局。
在深圳,质量强市被看作是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民生幸福城市的必然选择。强调全面提升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通过质量提升打造未来的竞争力。
在佛山,质量强市被看作是围绕建设民富市强、幸福佛山的中心任务。为推动产品质量提升,正在着力加快构建监管、执法、技术支撑、部门协作、社会监督的“五位一体”质量安全监管模式,确保重点行业、产品的严格监控。
在湛江,质量强市被看作是加快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关系着全市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强调质量工作必须“强势”,推动质量强市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在汕头,质量强市被看作是提升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品牌的工程。强调必须紧紧抓住质量安全之本,牢固夯实质量工作之基,加大品牌带动之力。
在全省,质量强省、强市活动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抓质量工作的力度空前加大,措施空前有力,氛围空前浓厚。
标准化战略,推动质量强省
乘势扬帆逐浪高。这不仅是量的巨变,更是质的飞跃。
从数字看广东质量工作的变化,就好像看一位田径百米运动员比赛,越到后程速度越快,因而,也就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超越。
两年来,全省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304项、国家标准1000项,其中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数量在全国各省、市排名第一。
两年来,全省企事业单位制定实施严于国际、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的先进企业(联盟)标准10000多项,凸显全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通过标准化战略,广东已逐步建立起了国际、国家、行业(地方)3个层次的先进标准体系。
这不能不说是“标准”的力量,不能不说是质量强省的一段精彩赛程。
回溯来时路,这样的成绩对于广东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见证过标准化战略历程的人们,见证过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的人们,无不为这样的成绩感慨、被这样的成效激励。
承担标准研制的企事业单位配套资金投入何以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
在广东省1500万元的标准化战略专项经费财政带动下,20个地级以上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近1.5亿元,推动企业技术标准研制经费投入超过6亿元,企业已成为标准研发、制定的主力军,从而加强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重要专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促进了自主创新和技术标准的融合,抢占了产业制高点。
如何解决标准的“公益性”和知识产权的“私有性”矛盾,引导企业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标准?
广东省质监局为破解专利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难题,在10家企业启动了广东省先进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通过构建以企业和标准化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移孵化基地”,加强标准化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提高标准化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标准转化率,想方设法将关键技术特别是发明专利技术转化为标准,加大和加快标准制定修订力度和步伐,逐步解决标准制定修订速度慢和高新技术标准滞后的问题。
如何修补现代服务业“短板”,破解服务业已占全省GDP45%却无标可循的困局?
广东质监局根据现代服务业标准在现有国家标准中仅占4.8%的现状,在10家服务业企业开展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通过推进标准化试点工作助推现代服务业做强做大,以此改变长期以来标准化工作基本上都围绕制造业,服务业领域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的状况,打破这种“一条腿走路”影响着现代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局面,从而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如何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广东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的竞争力?
广东省质监局针对LED照明、电动汽车、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了标准体系规划和路线图。根据三大新兴产业发展、变化、更新快以及技术含量高,产品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特点,把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放在了标准化战略的突出位置。此举将使三大新兴产业在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中,更多地体现广东的技术特点和优势,从而提升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的竞争力。
在质量强省、强市活动中,一些地市通过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不仅推动了产业集群不断聚集壮大,骨干企业群体效应凸显,使企业和产业实现双升级,而且实现了企业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跨越。
中山市用标准再造产业新优势,引领镇(街)产业集群走出无序竞争困境。
在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加快转型升级”的压力,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如何加快?面对这个难题,中山市质监局在多个产业聚集镇(街)推行24个产业集群联盟标准,不仅引领产业走出了无序竞争的困境,再造产业发展新优势,而且也成为寻求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一把“钥匙”。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起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制定和推广联盟标准的模式,已有8项联盟标准分别上升为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实现了传统产业的新跨越。
广州市通过建立起标准化与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番禺区沙湾镇成为乡镇经济集约化发展的典范。
番禺区质监局在广东省质监局开展的专业镇标准化示范点试点工作中,注重发挥“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组织优势作用,解决了一些专业镇特色产业存在的无标生产、低端零散、资源舍弃等问题,促进了沙湾镇洗染机械、兰花种植、珠宝首饰3大产业整体质量水平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通过标准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使全镇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21.4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58.6亿元,经济总量排名由番禺区19个镇街中的最后一名上升到第7名,全镇实现平均每平方公里创造产值达1.56亿元。
顺德区市场监管局通过标准化战略,实现企业和产业的双升级。
如何推动企业和产业双升级,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顺德区有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标准化战略中,让企业成为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的主力军,让产业成为看重标准、用好标准的领跑者,确定以“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家化或国际化”的模式,组织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标准的研制,一批以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发并举的企业成为顺德产业升级的领跑者,汽车用品、玻璃、印刷机械等行业成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的“高发区”。
在全省各地,从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到有关部门,大都认识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竞争的格局也在变化,从原来的产品竞争、企业竞争演化到区域间整体竞争力的比拼。其背后是标准化战略竞争。
标准化战略已成为广东开展质量强省的重要抓手之一。
品牌战略,带动质量强省
为什么广东能涌现一大批中国名牌?名牌的涌现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意义何在?品牌的背后是什么?
广东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充分认识到:实施品牌战略,是推动质量强省、强市活动的需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与质量强省、强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广东经济质的飞跃。
因此,在开展质量强省活动的大背景下,全省品牌战略的质量鼓点越擂越响,步履越走越坚实。
新的质量理念体现质量意识的聚集。进入新的质量观念阶段,质量强省的各种措施开始聚集。
为培育更多的名牌,全省各地市纷纷建立质量奖励制度,政府质量奖成为质量强省、强市的助推剂。
在广东省政府质量奖带动作用下,广州、深圳、中山等16个地市相继开展政府或市长质量奖活动,完善了省市两级政府质量奖励体系,形成阶梯发展格局。各地政府或市长质量奖的奖金最高为300万元,最少的为20万元。通过各级质量奖励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一方面进一步引导和激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促使社会更加关注质量、重视质量,从而使质量强省在广东掀起热潮。
质量是名牌的基础,广东省质监局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与监督两手抓,全力提升广东产品的质量与行业的品牌实力。
一方面,积极筹建广东质量工作“智库”,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加大对全省质量状况和存在问题的研究力度,加强对发挥先进企业优势、增强产品及行业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发挥研究成果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做好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密切跟踪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发展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省局每半年、地市局每季度、县级局每两个月对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制度,为地方政府宏观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实现质监工作从判定型监督向分析型监督的转变。
全省各地把名牌创建工作与加快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广东省培育、创建和发展名牌的指导思想。
在加快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过程中,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占有率为核心,去开展名牌创建工作;以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为宗旨,去培育名牌。一方面,政府与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对名牌的培育、推动、引导和监督工, 作,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动企业争创更多的名牌,走品牌效益发展道路。另一方面,通过名牌骨干企业的辐射示范效应和政府扶持、奖励,使更多的企业得到创名牌所带来的市场切实利益,进一步形成企业争创名牌的良好局面。
,如何提高名牌产品的社会公信力?广东将名牌的“评”与“管”分开,创新了名牌评价工作机制。
为努力提高名牌评价和名牌产品的社会公信力,设立名牌评价机构,实现管评分离;完善了评价标准,保证名牌评价科学有序开展;积极改进用户满意度调查,确保名牌评价公平公正;严格名牌评价工作程序,确保名牌产品评价的科学公正;严密组织专家评审,树立名牌评价的权威性。
以名牌为龙头,带动广东各地区、行业新增长点的形成,以规模效应,带动相关配套产业,进而拉动全局,增强广东工业的发展后劲。
一个名牌就是一面旗帜。在全国鳞次栉比的商厦大楼,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广东名牌产品专营店和专卖柜台。在这些名牌企业的周边,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为名牌产品配套的工厂。
广东的名牌产品企业到底给广东带来了多少“拉动效益”,恐怕很难准确量化。广东省国民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一位,就是最好的诠释。
质量强省,使质监工作悄然改变
广东正一步一个脚印加快经济强省必须是质量强省转变的步伐。加快的背后,必须要有质监工作观念的更新,思想的革新。
质量强省已经上升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这是一场需要质监系统各部门参与和奋力争先的战役。
质量强省战略能否顺利推进,预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除了重在抓具体的落实,关键还在新形势下质监工作理念的变化。对此,广东省质监局党组有着清醒的认识,改革的动作有的大刀阔斧进行,有的正在悄然进行。
在全国率先对电梯安全监管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不仅厘清了行政监管部门监督检验职责与社会法定检验职责,而且也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旧体制,解决了本属于企业的权力和责任的关系。
今年5月9日,广东省质监局制定的《广东省电梯安全监管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规定电梯的“使用权者”作为第一责任人,对事故受害方承担第一赔付责任,从而解决因电梯运营中的多个主体责任不清、维保环节混乱等困扰质监部门多年的难题。该《方案》的出台实施,具有很强的示范和探索意义。这是对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的调整和突破,打破了以往以行政监管为主的传统模式,广泛引入社会第三方公正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行业组织、保险公司甚至包括广大人民群众等社会监管因素,形成多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全国率先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公告表述进行改革,不仅带来了质量监管理念的变化,而且也带来产品质量监管方式的重大变革,使质监工作走上更加科学的方向。
今年5月10日,广东省质监局对外发布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公告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对生产领域监督抽查质量状况公告中,不再出现监督抽查合格率,而是采用“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以下简称发现率)。从合格率到发现率,表述改变的背后将带来的变化:一是使得监督抽查的针对性更强;二是由过去的普遍抽查向突出重点转变;三是使得行政资源向重点行业和关系国计民生产品倾斜;四是有利于及时发现区域性质量问题,做到及时处置,降低发生质量事故的风险,建立风险预警制度;五是把有限的监督抽查经费用在刀刃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和工作机制、队伍建设风险分析制度,构建防范“两个风险”的屏障。
今年以来,广东省质监局为确保质量强省活动顺利实施,从防范“两个风险”入手,全面加强了生产领域监管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分析与防范。通过排查风险点,查找权力行使、制度机制和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点;通过确定防范责任,明确风险防范责任人和监督人;通过实施检查考核,落实防控措施和责任等措施,初步构建起了防范“两个风险”的坚实的屏障。
通过质量强省活动,形成了质量振兴的合力,成为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器。
通过质量强省活动,将给“广东制造”带来深刻变化,成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