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中国“智”造的质量基础
发布:2015/06/30 11:20:21,浏览:627

6月2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这是继我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这一“王牌计划”之后,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又一有力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决心和信心。

那么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是什么?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如何转变?从李克强总理最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表态不难得出答案:推进中国“智”造。这个智,是智慧的“智”,要推动中国制造的“智能转型”。

此前总理在与来华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第三届圆桌峰会的代表座谈时的一个“纠错”花絮引发各方关注。“你们刚才讲的‘中国制造2025’,用的是‘MadeinChina2025’,其实‘Manufacture’(制造业)更加合适。”李克强说,“我断定,各位身上应该都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但大多都是日用消费品”。他强调,传统的“madeinChina”中国还要继续做,但中国制造的核心,应该是主打“中国装备”。这就要运用信息技术,做好智能转型。

紧接着,总理又在三天内两次喊话中国制造向“智”造突围:在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是推进“中国‘智’造”。而两天前,李克强在工信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同样提到了这一说法。他指出“中国装备2025”要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

从多次在出访时担当“高铁推销员”,到考察中国核电时对“国之重器”的强调;从对“中国制造”的重新解读,到把装备制造业确立为中国科技创新主战场,总理的“强音”传达着一个重要而明确的信号:中国“智”造是中国制造转型的方向,中国装备要成为中国“智”造的主力军和突破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中国制造”已走遍世界,但大量代工生产的产品还停留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小、产业关联度差、出口竞争力弱的简单消费品层面。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带来的全球性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进程的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将“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智’造”,不仅契合推进“中国制造2025”、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要,更是有效提升我国外贸产品技术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势所趋。

要实现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除了落实总理提出的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之外,还应当夯实中国“智”造的质量基础,使其成为中国“质”造,从而摆脱中国制造一贯低价低质的形象,树立其质量优、品牌好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形象,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并最终迈向“双中高”。

推进中国“智”造,夯实质量基础,首要的就是构建中国“智”造的标准体系,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的“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事实上,我国已经在这方面积极发力,国家标准委在上周就提出了要从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强化基础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突破、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等四大方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中国“智”造,支撑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推进中国“智”造,夯实质量基础,还应当完善质量创新体系。“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标准,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重要的是要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提升品牌影响力,这就离不开质量创新和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平台与体系的建设与夯实。

中国制造最终实现中国“智”造并不容易,但相信只要从夯实质量基础开始,以创新为驱动力,依靠强大的体制机制优势,必将能够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7797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