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006年、2011年和2015年,对于5年评选一次的质检系统最高荣誉——全国质检系统先进集体,北京市海淀区质监局却实现“四连冠”。
但他们的荣誉簿上并不仅限于此:2014年被评为首批全国质监系统依法行政示范单位,2007年、2011年和2015年连续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市质监系统先进集体。一个区级质监部门,何以集诸多荣誉于一身?带着这样的疑问,中国质量报记者来到了位于中关村的海淀区质监局,探寻荣誉背后的故事。
“其实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获得这么多荣誉,非常感谢上级和社会各界对我们的鼓励与肯定。”面对荣誉,该局局长张厚明谦虚地说。或许正是这样脚踏实地的精神,才是海淀区质监局取得优异成绩的最大“法宝”。
质量强区建设的推动者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在海淀区最为著名的创新阵地——中关村,这句深入人心的宣传口号,很好地诠释了今时今日中关村的荣耀与地位。尤其是在今年5月份李克强总理到访中关村创业大街后,以中关村为龙头的海淀区,更是成为全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主战场。
根据海淀区政府将全区的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部署,海淀区质监局也适时推出了创新战略,借助质量基础手段,包括参与建设质量公共服务平台等,提升全区的创新质量水平。“这既是我们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的需要,也是质量强区建设的需要。”张厚明说。
2012年9月,海淀区开始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审议通过了《海淀区关于贯彻<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把“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作为质量强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布实施了《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等7个重要文件,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涵盖30个成员单位,建立了“大质量”工作机制。全区以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加大产业调整力度,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实施“三大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标准化战略、品牌战略)”和“一项工程(智慧海淀工程)”,全面推进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链话语权和行业知名度,确保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力推进质量工作服务中关村核心区发展。
作为海淀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领导小组的办公室所在单位,海淀区质监局勇当质量强区建设的推动者,充分发挥质监作用,助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
中关村质量奖的恢复设立,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2013年,为弘扬先进典型、树立质量标杆,在海淀区质监局的大力推动下,海淀区政府恢复了其质量领域最高奖项——中关村质量奖,这也是北京全市率先设立的区县政府质量奖项。目前,该奖项已经开展了两届评选,对获奖的7家单位奖励资金共计210万元。
创建工作开展3年来,海淀区成功建设了3个国家级中小学质量教育基地和3个北京市级质量教育基地。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创建工作、市民质量满意度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满意度进行调查评测。数据显示,海淀区近年来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均稳步提高,“科技创新,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深入人心。
首都标准化战略的践行者
海淀区是北京乃至全国有名的“人才智力库”,北大、清华、中科院等院所云集,联想、百度、搜狐等名企众多,不仅使得其创新成绩有目共睹,也成就了其质量工作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是标准化。
在张厚明看来,海淀的标准化战略拥有足够自信的底气:区内共有135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创新试点企业,占全市的47%,全市16家试点产业联盟中的15家来自海淀。
为此,在北京市政府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之后,海淀区质监局随即牵头起草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首都标准化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海淀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中关村标准创新试点建设,并在全市率先设立标准创新咨询专线。
此外,海淀区质监局还不断拓展标准化工作外延至服务业、农业等领域,逐步形成“标准化+”的新工作模式。圆明园国家级人文景观服务标准化示范园堪称全国人文景观旅游业的典范、中关村科教文化游服务业标准化在跨界整合中首屈一指、“一品香山”国家级休闲观光采摘园标准化示范区辐射效应初露锋芒、四季青敬老院成为全国养老机构的“明星”。
在质监部门“引导+服务+奖励”的组合拳下,海淀区标准化工作硕果累累:目前,海淀区企事业单位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已近百项,国家标准超过400项,累计有159个项目荣获标准领域最高奖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其中一等奖30项,两者均为全国之最。
得益于大力践行标准化战略,海淀区成功实现特色产业提质升级,“高精尖”经济结构已经初步显现。
创新之海,质量积淀。对于海淀区质监局来说,质量工作永无止境,荣誉属于过去,挑战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