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现金香园水稻用一粒化肥,喷一次农药,奖励1万元!”2月12日,正月初五,扬中市油坊镇长旺村一块稻田里,52岁的童忠林竖起这样一块令人瞩目的牌子。这块田属于童忠林的金香园生态农业合作社。就在北边不远处的田埂上,“农业部绿色防控标准示范园”的大标牌,在落日里闪着余辉。
稻田里,成群的喜鹊在觅食。“喜鹊多,因为这里生态好,这些小东西聪明着呢。”童忠林笑着说:“这块田有300多亩。春节这段时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块田产的大米1斤98元,不够卖!”
98元一斤大米,够贵!“其实也不算贵。这些田,没用药治过虫除过草,完全绿色原生态。前后还有15位专家教授帮我在种田。”童忠林自豪地说。
童忠林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他至今记得当初决心搞绿色原生态种植的情形。2006年,金香园创办不久,有领导到基地视察。村里人见有领导来,捧着一堆死蚕,跪在地上哭诉:村里人种田都拼命打农药,蚕宝宝闻着就死,政府能不能管一管?“我当时落了泪。我们小时候,河水是清澈的,米是喷香的。现在农药用得多了,春天不见小蝌蚪,夏天也很难听到青蛙叫。”从那时候起,他下决心,要找回儿时那片绿。为此,忙了10年。
“不用农药治虫,虫子去哪儿了?”记者疑问。
童忠林揭开塑料遮布,指着一台“休眠”的机器说,这台机器就是他在南京林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专家帮助下边试边用发明出的摊铺式栽培机,是生态种植的“头号功臣”,其窍门则是生物秸秆薄膜。
“这项技术就是把稻种直接播撒在田里,然后用秸秆打浆制成的薄膜覆盖一个月。由于没有光合作用,草尖是软的长不出来,而硬的稻尖却可以破膜而出,从源头上控制了草害,减少了除草剂的使用和虫害。”这个技术最终由中科院农机装备所汪茂华院士优化后,于2015年成功定型,已在上海光明集团、盐城海丰农场、江苏有机大米协会等单位推广使用面积3万多亩,秸秆回田率达50%,虫害、草害防控成本每亩下降150元左右。
用秸秆薄膜种下种子后,绿色原生态种植也并不是“望天收”。在扬中,童忠林让记者见识了多种新奇的种植方式。
童忠林打开手机视频:“这是旱捕式拖虫网。”每年夏天水稻虫害高发期,他们将拖虫网架在稻田上方,人在稻田里拍打水稻的同时拖着网前进,害虫受惊后飞起来,大多进了他们的拖虫网。几次密集捕杀,能减少20%的农药使用量。
还有太阳能灭虫灯。“一次,厦门大学孙威江教授、农机专家金心怡告诉我,物理灭虫法可以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童忠林多次拜访中科院植保所、昆虫研究所、福建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的专家,借助台湾诱虫荧光粉技术,试验出太阳能灭虫灯。经权威专家鉴定,该新型太阳能灭虫灯运用于稻田,灭虫效果提高了50%以上,灭虫成本每亩仅需15元。
除此之外,还有种植苜蓿、红花草,代替化肥,给稻田打底;放养1200多只鸭子,实行“稻鸭共作”……这一连环的全新植保方式,确保了水稻生长全程“零污染”。
“鱼虾罕见,青蛙难鸣,不是真正的现代农业。”在前后15位农业专家帮助下,童忠林不仅种出了1斤98元的大米,还种出了“国家标准”。记者了解到,农业部正式颁布《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方案》,其中“水稻绿色防控示范标准”中,有近50%内容借鉴了童忠林金香园的生态大米生产技术标准,其中,他的“太阳能灭虫灯”“水稻摊铺式机械栽培技术”“旱拖式捕虫法”等技术全部在列。
2015年,童忠林作为一个农民,第一次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专门介绍他的绿色种田。袁隆平院士特地为他题了词:“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共绘美丽乡村新蓝图。”袁隆平院士专门让儿子、农业专家袁定阳挂帅,在扬中成立华东地区唯一的水稻优质栽培工作站,分别从中国科学院农科院、国家水稻研究所、湖南杂交稻工程研究中心等提供的37个当前最优质的水稻品种中遴选培植有机大米新品种。
就在记者采访时,童忠林又接到喜讯——农业部中国水稻研究所陈社华院士电话告知,他的“水稻摊铺式机械栽培技术”已被纳入国家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一控二减”计划,在该区域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