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精心准备写就质量调研报告。
他,冒着危险寻找质量违法线索。
他,带着校徽为企业提供质量咨询。
他,业余时间为小区居民上质量课。
他们既不是质监工作者,也非质量工作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彼此的共同点就是关心质量、关注质量。
10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质量工作的关注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非专业”质量人参与到质量工作中来,汇聚成了中国质量大军中一支不可小视的队伍。他们手挽着手,为质量事业的发展加油出力,他们手挽着手,为质量提升工作增光添彩。
从“参观者”到“推动者”
拿着刚刚打印出来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调研报告,杜军满意地在最后一页“产品质量社会义务监督员”的后面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份2000多字的调研报告是杜军花了近1个月的时间精心完成的。作为四川省质监局聘请的产品质量社会义务监督员,前不久杜军被邀请到一家墙漆生产厂家参观考察。参观车间、听取介绍、仔细询问……一天的参观考察结束了,杜军却觉得自己作为产品质量社会义务监督员的职责远没有结束。“老百姓对墙漆产品有什么切身感受?他们发现了什么产品质量问题?”杜军决定对自己居住的小区及周围小区正在装修的住户进行实地调研,看看大家对墙漆质量到底评价如何。经过1个月的走访调研,一份有数据、有实例、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被提交到四川省质监局。
张见远是四川省的一名医生,也是一位热心公益的志愿者。有一次,张见远到一个质检实验室参观,可他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参观浏览、听报告层面,而是向实验室工作人员仔细询问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以及微生物检测标准和理化检测标准。“在疾病控制方面,微生物指标和理化指标控制都非常严格,从一名医学工作者的角度来讲,质检机构的检测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应该提高。”他的这一建议引起了质检人员的重视,双方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交流。
张见远去过月饼厂、味精厂、豆瓣加工厂、建材生产企业,3年多来,他共提出上百条有关质量的建议。“社会质量监督员的参与意识正在提高。以前,大家更多地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参观、听报告,即使是提建议,也只是一些表层的东西。现在,大家了解质量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质量知识越来越丰富,参与质量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很多人愿意也有能力主动深入一个行业去做详细的研究分析。”张见远对这些年社会质量监督员参与质量工作的变化深有感触。
从简单地参观考察就调研分析,撰写调研报告,从看清楚到想明白,10年来,社会质量监督员在质量工作中的参与度不断加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从“参观者”逐步发展成为了“推动者”。正如杜军所说,质量工作人人有责,产品质量提高了,每一个人都会受益。在一份份调研报告中,在一条条建议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普通人质量意识的提高,看到他们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社会质量工作中的可喜变化。
从“名人效应”到“民生效应”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增强公众的质量维权意识,建立社会质量监督员制度。”其实,为了更好地营造“人人为质量,质量为人人”的社会氛围,动员更多的力量参与到质量工作中,近年来,各地质监部门陆续在社会上聘请社会质量监督员,为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探索更广阔的道路。
翻开2005年第九期《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在这期杂志的第一页上赫然印着侯耀华、蓝天野等一批影视明星的寄语,他们都是受聘于《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的首批社会质量监督员。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邢质斌也曾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大型宣传活动现场披上“社会质量监督员”的绶带,并向公众发出了“让人民群众更加关注质量安全,让社会各界更加支持质量监管,让质量安全意识更加深入人心”的倡议。在社会质量监督队伍成立之初,名人的参与让社会质量监督有了更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今天,翻开各地社会质量监督员的名单,在“职业”一栏里既有高校大学生,也有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教师、律师、医生、企业家、公务员、记者……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大众,将最初的“名人效应”扩展成“民生效应”,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织就了一张社会质量监督的大网。
杨芳是成都市金牛区荷花池街道杨柳巷社区党委书记。作为一名社会质量监督员,她受邀到一家奶制品生产企业参观。在参观了解企业整个生产过程后,杨芳给朋友发了一条短信:“我在这里看到的情况很好,(产品)没有问题,可以放心。”杨芳认为,社会质量监督员可以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质量监管中,像她这样的社区工作者完全能够做好质量安全情报员和质量知识宣传员的工作。
从星星之火到全面开花
10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质量工作中来。从起初的部门发动到现在的自觉自愿,从开始的星星之火到现在的全民发动。质量工作因为大家的参与变得更加高效,社会各界也因参与其中获得了更多质量知识。
“随着社会质量监督员自身职业范围的不断扩大,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加入到这个队伍中,这对提高整个社会的产品质量无疑是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建议,应当根据监督员的专业特长来组织社会质量监督员的活动。”社会质量监督员、君合律师事务所律师邓虎提出这样的建议。
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情报员、质量监督的协管员、质量知识的讲解员、引导质量舆论的宣传员……虽然称呼不一样,职责有差别,但这些社会力量已经成为质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海,向社会公开招募的100名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督志愿者统一挂牌上岗,不定期地配合参与全市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在大连,招募并培训的140名电梯安全志愿者为探索老城区电梯安全监管走出了新模式;在湖北,质量志愿者们组成的“教授团”、“博士团”深入重点产业集群,现场解决企业提出的质量问题;在山西,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食品安全信息员、食品安全督查督导员、食品安全专家库四支队伍正为食品安全监管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在天津,计量志愿者将计量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市场和超市,为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参与不再是目的,大家在参与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不断完善着社会力量参与质量工作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