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这句话,非常引人关注。许多代表委员表示,过去中国制造的形象更多体现在“量”上,如今强调的则是对“质”的追求。其途径就是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这种精神转化为质量竞争力。
“工匠精神”,是生产、设计者在技艺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以质量和品质赢得行业领先和消费者信赖的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踏实专注的气质,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是对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一提起“工匠精神”,很多人会想到德国制造、日本制造,认为这是他们成为高品质代名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制造业一直在传承的宝贵质量文化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制造与它们的差距所在。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三五”规划,都明确提出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日前,江苏省泰州市质监局提出的“品质泰州质量强市”的战略,正是要与“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频共振。
对泰州质监部门而言,培育工匠精神就是要带领和引导企业树立“工匠精神”,推动“三个转变”,抢占3个制高点。
一是围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聚焦“第一”和“唯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致力在细分领域做精做深,培育一批行业冠军和“单打冠军”。这方面,我们结合《中国制造2025泰州行动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已经明确要在泰州各个特色行业中积极扶持一批示范企业,引领面上企业的转型。
二是围绕“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全力抢占标准的制高点。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的制(修)定,特别是在生物医药、船舶制造等产业领域,研究制定并定期发布相关指数,抢占技术标准制高点,提高市场竞争话语权。
三是围绕“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全力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品质、品级、品位,努力形成一批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国际国内著名品牌。
《礼记·月令》篇记载,秦国规定:“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如有质量问题,必究其责任,并予以严惩。至今,在扬州、南京的明代城墙上还能找到那些刻着兴化戴窑工匠名字的铭文城砖。这样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对质量责任的明确,也是一种质量荣辱文化的展示,使得每一个参与制造的工人真正能够深刻理解和体会“产品如人品”的质量荣辱观。
实践告诉我们,不管发展时代如何变化,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导向不会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仍然需要。
一流的质量造就一流的品牌,只有“工匠精神”才能孕育出泰州的高端品质。推动“工匠精神”在泰州落地生根,把“工匠精神”上升到一种导向性的制造策略,既是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泰州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积极实现“四大转变”:推动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中低端制造向智能制造、精益制造转变,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资源消耗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的必然选择。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是重要一环。为此,泰州质监部门将大力倡导“企业发展的需求就是我们服务的指南”“企业发展的短板就是我们发力的重点”“企业发展的难题就是我们攻关的课题”,努力用服务质量的提升,助推发展质量的跃升,实现由速度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转变。
“工匠精神”的实质是精益求精,创新精神的特征是天马行空。前者解决精准到位的问题,后者倡导无中生有的理念。两者看似矛盾,而本质是相统一的、可融合的,这个结果就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生活品质的提升。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品质泰州,既是大势所趋,又是实践倒逼,同时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中国,离不开天马行空的“才气”,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心”。我们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与涌现,以“工匠精神”铸造出的“泰州品质”,这是泰州力争到2020年迈入江苏工业经济第一方阵,加快建成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制造强市的迫切需要。我们期待更多的工匠创新和更多的创新工匠涌现,期待品质泰州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