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性质恶劣,教训及其深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重于泰山,必须本着对人民、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肃彻查处理,绝不姑息!”李克强总理在4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疫苗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生命健康,是不可触碰的“红线”。
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质量安全是包括疫苗在内的所有产品必须坚持的“底线”,也是永不可触碰的“红线”,因为一旦突破“底线”,越过“红线”,不仅会给产品的使用者带来直接的损失甚至是伤害,还可能会引发大面积质量安全恐慌。这一点在食品药品中更为明显,尤其是当使用者还是儿童甚至是婴幼儿时,造成的伤害会更大,后果更严重,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
要让质量安全成为永不可触碰的“红线”,这首先要求作为产品制造者的企业,勇于承担主体责任,用“良心、真心和诚心”生产产品,严守质量安全的“底线”,使得产品满足标准要求,尤其是国家相关标准对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而不要为了控制成本或者追求利润,去触碰质量安全的“红线”,让大量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产品流出“厂门”。同时,也需要产品的经营和销售者恪守职责,不能知假售假,甚至参与造假,导致自己销售的产品不能满足质量安全的最低规定,让其大肆流入市场。
让质量安全成为永不可触碰的“红线”,还需要政府的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做好质量安全的“守卫”工作,守土有责,不断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并且严厉问责。以本次疫苗系列案件为例,事件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的诸多制度漏洞。我们不禁要问,不符合运输规范的疫苗,怎么能流向这么多地方,而且持续了这么长时间。这里面有违法犯罪行为,需要严肃处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干部责任心缺失、“不作为”等问题。
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疫苗事件暴露出的质量安全问题,毫无疑问给其他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反面教材和深刻的教训。本届政府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放权”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一直是国务院强调的市场监管新模式,也是质量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本次疫苗事件暴露出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为更好地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完善制度,建立体系,明确权责,尤其是要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杜绝发生类似的触碰质量安全“红线”的事件。
让质量安全成为永不可触碰的“红线”,更应当严惩敢于以身“碰线”者,树立质量安全的“红线”意识和规则,提升质量、提振信心。李克强强调,疫苗案不仅关系到人民健康,也事关政府公信力和国人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如果我们迟迟不能把‘中国制造’打造成金字招牌,老百姓就会用脚投票,去购买自己信得过的产品!”事实上,正是由于屡次爆出质量安全事件,使得相关的产品,如奶粉,已经失去了国人的质量安全信心,从而出现了海外抢购的现象。
质量安全是消费的“底线”,也是市场的“红线”,一旦触碰,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希望各方各司其责,共同维护市场质量安全的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