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成一纸——中国宣纸标准化生产采访记
发布:2012/10/12 09:40:40,浏览:2395

“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法表达艺术的妙味”。1964年大文豪郭沫若的题词,至今仍高高地刻印在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办公楼外的正墙上。郭沫若所称道的,是宣纸“一纸寿千年”的优良品质。

翻阅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宣纸2009年入选。联合国所看重的是,中国宣纸“三年成一纸”的标准化流程管理,让千年传统制造工艺焕发出勃勃生机。

有着造纸活化石之称的中国宣纸,是如何依靠标准化管理走出深山小镇而赢得世人赞叹的?前不久,记者驱车来到宣纸发源地皖南山区秀丽的乌溪小镇——中国宣纸集团文化园一探究竟。陪同的宣城质监局标准科负责人张毅告诉记者,宣纸源于唐,成于明,盛于清。自古以来,宣纸并无文字性标准,所有的标准均由各工序的师傅掌握,并心口相传。上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对传统工艺的不断改善,才形成了今天100多道标准制作工序。在文化园里,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宣纸从拣料、切皮、捞纸到晒纸、检验、剪纸的主要制作过程。

车子一进入乌溪镇,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连绵的山坡上晾晒的宣纸原料——青檀树皮。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青山的“补丁”。《地理标志产品 宣纸》规定,只有用安徽省泾县及周边地区特有的青檀树皮、高秆沙田稻草,加上当地的气候、山泉水和传统制作技艺生产出来的纸才叫宣纸。一般来说,青檀树皮长成原料的时间大致需要1~2年。因而,原料的标准化就成了确保宣纸质量的第一道工序。国家级宣纸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邢春荣告诉记者,在宣纸集团原料基地,对于青檀树成长的环境、日光和树皮的条形、质地等都有严格的技术指标要求。就是建在半山腰上的摊晒场也很有讲究。

“摊晒场大多是用石头沿倾斜山体铺成,石头间要有缝隙,这样可确保雨季能迅速排水,夜间山体水分又会透过缝隙湿润草料。”正在翻晒“补丁”的工匠告诉记者,只有太阳晒过,风吹过,雨打过,承了天光雨露,接了地气滋养的皮胚草料,才能成为合格的造纸原料。

如此风吹雨淋日晒至少3个月,再经过多次浸渍、蒸煮、摊晒、分割之后,这些青檀树皮和稻草被送到拣选车间进行杂草清理。这个工序看似简单,却直接关系到宣纸品质。记者一边跟着女工小王拣选杂草,一边听她介绍。“如果枯草没有去净,会在宣纸上留下褐斑;稗子草没有抽掉,会在宣纸上留下黄筋。”如此拣选之后,这些被分拣出来的合格原料才被送到碓皮车间,像舂米一样被反复挤压、碾压后,再经过切皮、踩料、淘洗等工序,最终被送到捞纸车间——一个装满纸浆和各种配料的大溶液池内。此时,大约10个月左右的原料准备时间才宣告结束。

在接下来“捞纸”工序中,记者帮一个大师傅做副手。大师傅说,这个工艺的难度在于两位捞工深入浅出的默契配合,就是捞纸时要把握好入池的深、浅度,使捞出来的纸重,每张控制在正负1克范围之内。而这个水平,一个学徒工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时间才能赶上大师傅。

捞纸开始了。记者双手紧紧握住特制的“捞纸编帘”一边,机械地跟随着大师傅在料池中抖动手腕,两次重复操作之后,薄薄的一层乳白色纸液就留在了编帘上。大师傅轻轻捻起纸液一角,一张湿淋淋的宣纸如出水芙蓉,随即被覆盖在了旁边厚厚的一沓纸上。“这些纸不会粘贴在一起吗?”“保证不会,这也是宣纸特殊的工艺。”一旁的邢春荣解释,捞出来的纸一般是50张分为一沓,这些纸经过一天时间的阴晾后,就可以进行晒、剪了。

在晒纸车间,这里的晒工个个都有“两把刷子”——一长一短!把头天摞在一起的阴晾纸一张张细心揭下来,再用长短各异的两把刷子,把它们粘贴在一面膛内通暖的墙上。这活看着简单,但要把每张纸贴平了还真不易。记者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还是没弄妥一张纸。看到一旁的成师傅上下翻飞已贴上了好几张,记者不禁为之折服。邢春荣告诉记者:一名成熟的晒纸技工,同样需要5年时间的锻炼。

最后的剪纸环节,就是按照标准规格,用剪刀把宣纸的毛边裁剪掉。这里的剪刀也是特制的,比一般的剪刀粗大,号称“天下第一剪”。记者搬弄了好几次,也没有把一张纸剪齐整。在剪纸之前,还要进行“检纸”,这是检验质检员眼力的时候。记者学着质检员小张的做法,先是背光查看纸张中是否含有青色的印纹,这也是识别宣纸真伪的方法之一;然后再迎着光亮,把厚度不匀、有毛刺、表面有褐斑或黄筋的纸张甄别出来,放在“回笼原料”一边。而合格品经过裁剪后就可以正式包装了。至此,在经过了3个年头的原料成长、烟熏火燎、千锤百炼后,千挑万选出来的宣纸才算大功告成。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7764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