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林班组”、“高凤林技能大师工作室”,走进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在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工作的“战场”,两个金光闪闪的“金字招牌”十分显眼,折射出了它的主人独有的“大国工匠”范儿。全国劳模、航天金牌班组……一张张荣誉证书和获奖照片,凸显了高凤林获得的广泛认可。现在,这个光荣的荣誉簿上又增加了一项沉甸甸的荣誉——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高凤林是该奖唯一的个人获得者。
“我们航天的质量理念是‘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从拿起焊枪到现在,我一直坚持质量至上,诚信做事、诚实做人。”尽管已经荣获多项荣誉,但高凤林对质量的追求“初心不改”,一如他一直坚持在生产的第一线。
技校毕业的高凤林18岁进入航天系统,一干就是36年。在他的手中,焊枪是针、弧光是线,他追寻着焊光,在火箭发动机的“金缕玉衣”上焊出了一片天,被称为“金手天焊”,这不仅因为早期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还因为他焊接的对象十分金贵,是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更因为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初入航天大门,师傅就给我讲述了航天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并将航天质量理念耳濡目染地传承给我,我一直铭记在心。”回忆起与航天工作的情缘,质量成为了高凤林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为了确保焊接产品质量,他不断练习基本功,吃饭时拿筷子比划着焊接送丝动作,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更曾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日积月累地积攒出过硬的技能。渐渐地,高凤林日益积攒的能量迸发出来。
上世纪90年代,为我国主力火箭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曾一度成为研制瓶颈。火箭大喷管的形状有点儿像牵牛花的喇叭口,是复杂的变截面螺旋管束式,延伸段由248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细方管通过工人手工焊接而成。全部焊缝长达近900米,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枪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一旦出现烧穿和焊漏,不但大喷管面临报废,损失百万元,而且影响火箭研制进度和发射日期。高凤林和同事经过不断摸索,凭借着高超的技艺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然而,焊接出的第一台大喷管X光检测显示,焊缝有200多处裂纹,大喷管将被判“死刑”。高凤林没有被吓倒,他从材料性能、大喷管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排查。在高层技术分析会上,他在众多技术专家的质疑声中大胆直言,是假裂纹!最终,经过剖切试验,在200倍的显微镜下显示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就此,第一台大喷管被成功送上了试车台,这一新型号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随着承担的急活、难活越来越多,高凤林挑起了更多的重担。久而久之,高凤林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社会上的一些单位遇到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也登门求助。一次,我国从俄罗斯引进的一种中远程客机发动机出现了裂纹,很多权威专家都没有办法修好,俄罗斯派来的专家更是断言,只有把发动机拆下来,运回俄罗斯去修,或者请俄罗斯的专家来中国,才能焊接好。高凤林被请到了机场,看着眼前这个瘦弱的年轻人,俄罗斯专家不相信地说:“你们不行,中国方面的专家谁也修不了!”高凤林通过翻译告诉俄方专家:“你等着,我10分钟之内就能把它焊好!”。焊完后,俄方专家反反复复检查了好几遍,面带微笑对高凤林竖起了大拇指。
高凤林在工作中敢闯敢试,坚持创新突破,将无数次“不可能”变为“可能”。2006年,由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因为低温超导磁铁的制造难题陷入了困境。来自国际国内两批技术专家提出的方案,都没能通过美国宇航局主导的国际联盟的评审。一筹莫展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请高凤林出手相助。高凤林到现场进行了基础性调研考证,并听取了之前两个方案的详细分析。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他指出,针对这种特殊结构,已有方案存在重大隐患。他陈述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并最终获得美国宇航局和国际联盟的认可。他还以NASA特派专家的身份督导项目的实施。一位专家这样评价高凤林:“你既有深厚的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你是两个维度看问题,看来高技能人才是大有用武之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05年,高凤林所在的班组被国防邮电工会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命名为“高凤林班组”,成为航天一院首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班组。2011年,作为国家人社部首批命名的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高凤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为实至名归的人才育成基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完成型号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外,还注重成员对技术工作的总结、提炼,推广工作室高技术人才的绝技绝活等创新成果,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右手边,一个焊接工人拿着焊枪,在火箭发动机上“绣花”;左手边,一个智能机器人在焊接工人的“照顾”下,挥洒自如地进行焊接。在高凤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一线,两种不同的焊接方式,也是工作室对“智造”的创新与探索。
在焊接机器人方面,第一台机器人的控制模式等都已经比较落后。在第二台大型焊接设备——九轴焊接机器人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如何让设备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操作模式,模拟人的“柔性”?高凤林从反馈速度、整体布局、控制系统智能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想法。现在,机器人已经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模式,可以完成发动机喷管空间曲线的智能化操作。在和设备集成方的共同努力下,焊接设备自动化控制和应用水平,已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作为工人,作为技师,不仅仅要有一门好手艺,还要有丰富的知识、高理论支撑,好的工匠,应该是‘制造’和‘智造’的结合。”对于时下热议的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高凤林也有着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工匠有三重境界:技巧类、方法类、技巧+方法类。”
在不断的学习背后,高凤林在自己的质量境界中追逐着质量强国的航天梦、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