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日前出台《青岛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规定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须将餐厨废弃物交由特许经营企业收运处置,未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和个人不得从事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活动,违者将被处以3万元的罚款。为治理地沟油,青岛市看来是要动真格了。
事实上,自201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弃物管理的意见》后,各地都开始行动起来,按照《意见》的要求制定出台地方政策法规。实践表明,像青岛市这样通过特许经营的强硬行政手段规范整编餐厨废弃物收运市场的做法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地沟油这条黑色产业链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不过,效果只是“一定”的,离彻底根除地沟油却还有“一定”的距离。
青岛市市政公用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市共有1.6万家餐饮企业,日产生餐厨垃圾500余吨,但在市南区、市北区和崂山区3区进行特许收运试点,结果收集餐厨废弃物却只有80多吨,而3区已签约统一收运餐厨垃圾的饭店仅占总数的一半左右。问题出在哪儿?算一下利益账就清楚了。青岛市南区环卫清洁总公司与山东路海明威饭店签订了垃圾处理代运协议,约定该饭店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由环卫公司负责安排专人收运,而饭店每月交纳垃圾处理费3600元。然而,餐厨垃圾以前是可以卖钱的,甭管是卖给养猪的还是其他个体商贩,小型饭店每个月能收入上千元,而中型饭店卖泔水一年赚20万元不在话下,现在要把餐厨垃圾交给环卫公司,不赚钱也就罢了,却还要另交垃圾处理费,这赔本的买卖谁愿意干?
治理地沟油,都说要“堵疏结合”,出台政策法规以“禁止”、“处罚”等行政手段治理,更多的是“堵”。好在有的地方已经开始考虑地沟油资源化利用,让一些具有地沟油再利用技术和能力的企业参与到地沟油治理环节中来,希望从“疏”的方面做出努力。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由于找不准公益性和经济性的平衡点,厘不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地沟油资源化利用仍存在一些乱象。当资源化利用的主体是企业时,当地政府不能保证其主体的利益一致性,原有灰色或黑色利益团体仍会出来抢利搅局。而若简单地相信市场的作用,地沟油自然会流入成本洼地和利润高地。油贩子将地沟油卖给正规处理企业,售价都不高,而当作“制药原料”卖给制药企业,售价一下子就提起来了。面对资本的逐利冲动和业内的激烈竞争,市场伦理的制约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疏”,其关键在于用什么“疏”。既然所有关于地沟油的问题皆因“利”字起,那么就应用“利”字疏之导之。相比于经济处罚这种反向“利”,通过财政手段对所有有利于地沟油实现社会正价值的行为给予正向“利”,效果会更加显著、直接、长久。据了解,在美德日等国家,政府都对地沟油收集处理企业给予相应的补助,让这些企业尝到“利”的甜头。正是由于政府舍得花本钱,这些国家的地沟油一直未能惑市害众。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形看,所有地沟油相关正规企业,都尚难享受国家的补贴及优惠政策。青岛市相关部门也考虑到做“疏”的工作,但仅仅规定按要求做的“餐饮单位在交纳垃圾处理费时可以按量减收”,感觉有点抠门。至于对回收和加工企业通过免税、退税或使用补贴等手段给予扶持,则难度似乎更大。按照税务部门的说法,地沟油减免科目至今尚无法规政策依据,所以税收减免仍“悬而未决”。
现在,就“堵”而言,各地均出台了比较强硬的政策,但在“疏”的方面明显是太疏忽了。我们希望,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不要太抠门儿,要在治理地沟油上大方点,多花点钱。要知道,只要“疏”的问题未决,地沟油的治理就“悬”了。(胡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