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布:2012/11/02 10:30:31,浏览:1318

江苏省质监局质量处处长 马小平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推进江苏两个率先的新动力,把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选择,全省名牌推进工作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期。目前,全省中国名牌产品的数量在全国名列第4位,238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604个产品被认定为江苏名牌产品。这些名牌产品,较为集中地代表了我省的经济实力和水平,如大地蓝蚕丝被、兴达钢帘线等产品在市场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些名牌产品,较为有力地支撑了全省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据统计,已经认定的江苏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总额、利税总额、出口额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25.8%23.1%18.4%,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8.7%。在推进名牌战略的工作实践中,各地创造了许多有效经验,走出了一条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联动的具有江苏特色的新路子。兴化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名牌工作,在推进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激励,措施保障,充分发挥不锈钢产品基地、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优势,加强培育,分类指导,培育发展了1个中国名牌,19个省名牌,在苏北地区名列前茅,优化了全市产品和产业结构,促进了兴化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大家知道,名牌产品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民族工业精华的集中体现,也是占据国际经济舞台重要位置的砝码。近几年来,我省结合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不断强化精品意识,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快了全省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叫得响的大品牌还比较少,还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我省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不能较好地以名牌产品为支撑,经济发展就很难占领制高点,将会处于被动的局面。因此,创建大批名牌产品,是推进江苏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项战略措施。

一、充分认识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意义

实施名牌战略,发展名牌产品,充分发挥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竞争优势,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和资源配置,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使经济发展走上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化道路,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实施名牌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工业是江苏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要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特色产业相配套的国际制造业基地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就必须以实施名牌战略作为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工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还较落后,国际竞争力不强,特别是世界知名品牌较少,这是一个制约瓶颈。随着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有人开始议论中国是否会继日本、亚洲四小龙之后,成为新世纪的世界制造中心。我国制造业的确发展很快,中国产品全世界遍地皆是,“Made in China”随处可见,但客观地说,中国还没有一个在全世界叫得响的名牌。如果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即使能够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那也只不过是外国资本、外国品牌的世界加工中心。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江苏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经过十几年名牌战略的实施,一批以波司登羽绒服、阳光呢绒、小天鹅洗衣机等为代表的江苏名牌产品群体迅速崛起,江苏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全省工业经济的25%左右,名牌产品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兴化市重点规划发展的不锈钢制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目前仍处在一个以轻工业、加工业为主体的发展层次上,轻工业、加工业的发展更需要名牌的支撑和带动,才能更有效地突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制约,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其次,实施名牌战略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名牌是衡量质量效益型经济的显著标志之一,发展名牌经济应当成为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温家宝总理指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造名牌产品,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生产力,就是生命力。名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拥有名牌的多少,还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集中表现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品牌。根据国际调查机构对南京市场销售的日用品、化妆品、服装和鞋等4类商品近600个品牌的调查显示,有20%舶来品。其中香港地区和美国、意大利、日本分别以23%17%14%12%,成为注册地品牌的前四名。这些产品在技术、质量、知名度方面处于同类产品领先地位,而我们的很多产品在国外名牌的强大攻势下,阵地逐步缩小,退守在一部分低档次、低价位的市场层面上。来自于国内品牌的竞争同样十分激烈。1997年江苏省工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出现阶段性低谷,跌至11.4%,此后,我省每年虽有不同幅度的回升,但一直低于国内先进省市。在这种竞争形势下,如果再不加快发展名牌产品,不要说扩大市场份额,占领高效益的市场,就连原有的低价位的市场也会逐步丧失。因此,必须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全面提高江苏省产品的整体水平,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而增强江苏经济实力。

再次,实施名牌战略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客观需要。中央提出要不断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名牌经济在引导消费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拥有自主创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核心标准的民族名牌,对促进消费的推进作用更为突出。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4.8%左右,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实际增长10%左右。但随着国外多种业态的商家加盟国内市场的竞争,国内厂家究竟能从消费增长中夺得多少份额,目前尚难以说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仅靠地摊货便宜货同外国商家竞争,等待国内厂家的结局不言自明。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1978 元,达到这样一个收入消费水平,人们开始从过去温饱型的传统消费转向追求生活质量的现代消费,以汽车、住房、教育、旅游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群体对名牌产品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名牌产品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明显。目前,从市场反馈的信息显示,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把选购名牌产品作为身份、品位的象征,许多人愿意多花钱来享受名牌产品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消费者的行为明显向名牌倾斜,人叫人、百叫不应,货叫人,不请自来的名牌效应已经初步形成,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看,一个人使用名牌是对美的追求和享受;一个企业生产出名牌产品能够体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一个商店卖名牌产品能够体现它的档次;消费名牌产品的多少反映了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准,体现一个地区的物质水平与经济地位。所以说发展名牌产品,使用名牌产品,是时代的风采,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的客观需要。

二、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和宣传推广为重点,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企业是创立名牌的主体。名牌是商品的旗帜,是企业争夺市场的有效手段。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创名牌工作,牢固树立抓质量求生存、创名牌求发展的观念,为争创名牌产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一)加快机制转换,增强抗风险能力。风险和成本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增强抗风险能力,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制度的创新,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优化,以骨干企业为核心,资产为纽带,优势产品为龙头,进行产业重组和企业联合,组建大企业大集团,推动名牌产品上规模、上水平;要依据市场状况和规律,制定争创名牌产品发展规划,夯实技术质量基础,完善管理体系,把市场定位、市场巩固、市场开拓等市场营销战略与实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并认真组织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二)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广大企业要加快管理信息化步伐,提升传统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水平,推进共性及关键技术平台的建立和实质性运作。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通过高层次成熟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集成,形成自己的特色技术优势。有条件的企业要推进自主一次开发与引进吸收二次开发相结合的策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行业中的技术领先优势。省委、省政府鼓励企业通过各种形式重组科技资源,建立和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争创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更要想方设法建立国家级的技术开发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面向市场开发新产品,以技术创新推动竞争实力的全面提升。

(三)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名牌的核心是质量,产品质量体现在对生产全过程实行科学的管理。管理出效益,很多企业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因此,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企业要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发展名牌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推广应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管理、零缺陷管理、质量改进、统计过程控制、可靠性工程等先进管理方法。要持续进行管理创新,不仅要注重生产制造过程的管理,还要注重设计开发和营销服务的管理,不仅要注重工艺、现场等管理,还要注重品牌、商标等管理,形成面向市场、适应竞争、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的质量管理机制。

(四)加强宣传和保护,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广大企业要建立和强化面向市场的现代营销体系,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和服务竞争,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代理制、买断经营、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不断加大企业产品和服务推向国内外市场的力度。要充分利用新闻舆论、广告宣传、社会活动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在省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同时,注重商标、专利等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在创名牌产品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产品质量法》、《专利法》、《商标法》、《广告法》等法律武器和先进的防伪技术来保护名牌,坚决抵制各种不正当的名牌乱评比活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政府要为实施名牌战略做好服务

实施名牌战略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一项重要职责,纳入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引导扶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

一是要制订名牌战略发展规划。实施名牌战略是我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省总的规划是:加大力度,集中力量培植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品牌信誉好的江苏名牌,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名牌。按照新型工业化和我省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纲要的要求,推动市场资源向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聚集,在电子信息、现代装备、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优先培育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名牌。在新能源、环境保护、工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积极培育一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名牌。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重点在金融业、商务和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现代商贸业和现代物流业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服务业名牌,不断提升我省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和服务企业的竞争力,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培育发展500个中国名牌,2000个江苏名牌。实施名牌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加强规划、指导和协调,制订名牌战略推进规划,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目标,促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二是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市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要通过联合协作,把工业生产优势和商业经营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以全国性中心市场为枢纽、区域性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商品市场体系,培育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集群向品牌集群的转化。要加快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现代化的步伐,建设一批跨区域经营的社会化大型专业物流中心和规模化、规范化的代理制及连锁经营企业,培育优势产品走向国内市场的快速通道。要引导企业针对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东部市场和西部市场、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不同需求,加强市场调研,制订营销策略,努力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三是要努力增强全社会品牌意识。扶持和创立名牌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走向世界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要广泛开展名牌产品的宣传工作,鼓励企业进行名牌产品的广告宣传,帮助企业降低宣传成本,提高宣传效果。要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新闻单位和质量协会、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形成创名牌、认名牌、爱名牌、用名牌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一是坚决打击假冒名牌的违法行为。当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假冒名牌的违法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不仅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而且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创名牌的积极性。要认真抓好打假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加强联合,加大力度,对假冒名牌的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规范市场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二是严格规范社会评优活动。现在,社会上各种名目的评选、推荐、排名活动比较混乱,严重扰乱了名牌战略的正常秩序,增加了企业负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要坚决制止各种营利性的评比活动,对违反规定进行乱评比的要严肃处理。三是加强名牌产品的管理。名牌产品的生命源于市场,在于广大用户和消费者的认可,只有不断地改进、创新和提高,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名牌称号才能保持。要对名牌产品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坚决不搞终身制

五是要形成推进名牌事业发展的合力。推进名牌战略不仅仅是质监部门的业务职能,更加需要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各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要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名牌战略推进工作。政府要为名牌培育提供政策支持,引导激励企业争创名牌;部门要对全省名牌战略工作统一规划,认真落实,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名牌企业尽快做大做强。针对兴化的实际,要特别注重培育发展名牌农副产品,并将名牌工作向服务业延伸,不断优化名牌产品结构。计划、经贸、农林、财政、金融、科技、工商等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职能,在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改制、新产品开发、资金信贷、进出口经营、商标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共同促进名牌事业的健康发展。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8477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