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暖阳高照,在江苏泰州港永安码头一个个形如“巨爪”的吊车将巨轮上的粮食“抓”进散粮输送带,全机械化运粮操作轻松实现了颗粒归仓。
3年前泰州港获批成为全国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如今已经累计进口粮食及其制品1400万吨,进口油脂压榨能力达到每天2.2万吨,成为省内压榨能力最大的油脂加工集聚地。大豆进口、加工、物流和仓储等粮食产业新基地迅速崛起的背后,也彰显了泰州检验检疫人辛勤的付出。
质量为先
10月22日中午,一声汽笛长鸣,装载3.8万吨阿根廷大豆的货轮缓缓靠泊泰州港永安码头。这是泰州口岸今年入境的第一百艘大豆船。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在辖区一些食品加工企业投资建厂初期,泰州检验检疫局会主动与企业负责人沟通,赴现场指导规划建设,帮助企业建立质量安全卫生责任制,明确企业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责,并针对不同企业特点帮助完善质量追溯体系。
在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建设过程中,泰州局安排专家组指导企业码头按要求升级改造设施设备,完善疫情防控制度,先后对粮食作业、储存、查验区域进行场地硬化和修缮,配置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并指导企业建立联防联控、疫情疫病信息通报等多项机制,不断提升对进境粮食的质量安全防控能力。一系列有效的检验检疫帮扶政策落地生根,使泰州港于2014年成功获得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资质,2017年新增泊位获批。
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带来了粮食产业集群效应,泰州口岸进口大豆总量从2009年的不足20万吨一跃至如今的450万吨,成为江苏最大的大豆进口口岸。
优化服务
10月30日,装载2205吨油料加工副产品豆粕的“HELLEN”轮从泰州港出发,驶往日本。至此,泰州口岸今年出口该类副产品已经达到16万吨、货值62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和12.5%,跃居全省首位。
粮油加工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仅对检验检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提升通关速度、促进贸易便利化发出迫切呼声。于是,在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的基础上,泰州局一方面着力提升服务手段,与当地多家大型粮油企业共建检测联盟,利用检验检疫技术优势每年无偿为企业提供检测技术培训近百人次,不断提升企业检测技术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同时,泰州局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购置检验检测设备,有针对性地扩展检测项目,打造粮油产品全产业链检测技术平台,实现对“大豆-豆油-豆粕”的全项目检测。另一方面,改进创新服务方法,推行“一厂一品一案”和出口分类管理,对一类出口企业风险较低产品实施94%的申报放行,5%验证放行和1%监管放行,最大化提高通关速度。对企业有检验检疫证书需求的批次,创新监管方式,将监管重点从“报检批”转移到“生产批”,压缩取样检测时间,降低企业成本。
防控疫情
10月12日上午,泰州口岸外来杂草监测基地迎来了28名发展中国家检验检疫官员参观考察。他们亲眼目睹中国检验检疫部门对外来杂草等有害植物的严密防控,纷纷发出由衷地称赞。
进境粮食都为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极易携带有害杂草和生物。如何既让粮食产品进得来,又能将有害杂草和生物防得住?泰州局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全国首个外来杂草监测基地,该基地自建成以来已向上千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科研人员展示,并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偷渡”杂草种子通过隔离培养变成可供鉴定研究的植株标本,为全国杂草检疫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并探索利用基因条码技术实现口岸进境杂草的快速鉴定。
“截获的杂草一方面为我国对外贸易谈判提供了确凿证据,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开展外来杂草生态学研究和防治等带来了第一手的资料。”泰州局局长鞠德群说。目前,该基地运行已近5年,制作标本300余种、3000余份,全国或江苏省首次监测发现52种,获得5项杂草方面科研课题立项。
建立外来杂草监测基地是泰州局提升质量把关能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泰州局不断强化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技术执法能力,仅今年1-10月,从进口大豆中就截获各类有害生物217种、20129种次,同比分别增长3.83%和58.41%,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21种、1793种次,种次数同比增长65.25%。
现如今,泰州局成为了进境粮食名副其实的“护航者”,筑牢了国门生物安全的“防护网”。